普發現金一萬元的過程,揭露了執政黨在國會少數格局下的困境與蒼白無力。
起初,行政院明確表態「立法院逕行加碼普發有違憲疑慮」,甚至公開與在野角力,強調財政應優先投入結構改革。然而,公民團體的726大罷免未果,政治壓力卻未消退,823第二波大罷免前夕,賴政府旋即放行普發方案,將 昂普發現金的1萬(2350億)納入5900億韌性特別條例草案中。這樣的轉折,能否消除了朝野衝突?尚未可知。但,從民眾黨主席黃國昌急急宣布投入明年的新北市長之役的謀算,民進黨的順應藍白的普發1萬,能否解僵局?實則並不樂觀。
持續更新:楊宏基觀點》是新武器而非新神器!不必過於「神化」Altius-600M 國軍應誠實面對這些問題
首先,民進黨敘事上的自我否定。從「違憲」到「放行」,不到數月的轉彎,讓政府失去了立場的穩定性,也失去了支持者的信任。普發一萬成為在野黨的823反罷免的有力宣傳,外界認為這是「逼退執政黨的勝利」。相反,執政黨並未有效宣傳普發1萬之外,仍爭取通過的三千多億國土安全、經濟支持與社會韌性項目,導致社會普遍將焦點鎖定在「退讓」兩字上。
其次,是政治效益的失衡。5900億條例本應是兼顧長短期的綜合方案,包含1500億國土韌性、930億因應美國關稅、670億社會支持,以及新增的電力與弱勢照顧。但在政治傳播上,這些長期建設幾乎被忽略。外界只看到現金普發,卻未認知到背後仍有龐大的結構投資。換言之,民進黨在妥協中失去話語權,妥協成了退縮,施政藍圖也因此被掩蓋。
更關鍵的,是政治時機。823大罷免與「重啟核三」公投綁同日舉行,賴政府正處於高度壓力下。普發1萬的放行,與其說是政策選擇,不如說是政治求生。問題在於,這樣的退讓能否換來3000多億長期投資的順利通過,仍屬未定。若最後特別條例再度被削弱,執政黨將陷入「讓了現金,卻換不到建設」的兩頭落空。
因此,當外界開始傳出「內閣小改組」的聲音,焦點其實不在於換人與否,而在於能否重建政治敘事。普發1萬顯示民進黨在國會少數下缺乏穩定戰略,進退反覆,甚至被質疑「像是初次執政的政治小白」。如果只是藉由小改組來轉移焦點,而沒有真正修正敘事與策略,將難以止血。
民進黨普發1萬的政治矛盾

總結而言,普發現金的爭議並非財政選擇,而是政治溝通的失敗。執政黨必須誠實承認:在野壓力與民意期待之下,不得不做出妥協;更必須清楚說明,3000多億長期預算才是政策核心。唯有如此,妥協才能轉化為務實,而非退縮。否則,民進黨將繼續陷於「進退失據」的形象,讓政治資本一再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