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週內已有3批澳洲進口冷凍豬腳被驗出含瘦肉精萊克多巴胺,事件引發各界質疑。外界關注,這些含萊劑產品為何仍可放行,且流向至今未公開。衛福部長邱泰源今(8)日回應,強調所有程序依法辦理,不會改為全面逐批檢驗。
自民國110年1月1日起,我國開放含萊克多巴胺的豬肉進口,並依部位訂立殘留量標準。肌肉與脂肪(含皮)上限為0.01ppm,肝臟與腎臟為0.04ppm,其餘部位如胃、腸、心、肺、舌、肚、腦、血等,同樣規定為0.01ppm。食藥署公布資料指出,截至目前,共有3批來自澳洲的進口豬腳被檢出萊克多巴胺殘留,且均符合國內容許標準。
邱泰源今日赴立法院就「澳洲進口豬腳驗出萊克多巴胺」議題提出專案報告,會前受訪時表示,進口肉品皆依法於邊境階段抽驗,只要殘留量在容許範圍內,且經科學分析確認無虞,便依法放行。他強調,政府尊重國內外商業交易秩序,現行抽驗標準不因個別事件改變。外界質疑,檢出萊克多巴胺後仍放行,卻未公開流向,甚至懷疑政府是否受外國勢力施壓。對此,邱泰源予以否認,強調行政作業全依科學標準與法規進行。
食藥署長姜至剛則指出,所有進口豬肉均須標示來源國別,適用一致標準,外界不必過度聯想。他也補充說明,無論是國產或進口豬肉,市售產品皆依法標註來源國別,讓消費者能清楚辨識來源,自主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