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復任」滿百日,其執政風格與政策對全球安全格局的影響逐漸顯現,尤其在亞洲地區,安全局勢呈現微妙且複雜的轉變。華府智庫布魯金斯研究所(Brookings Institution)4月25日發布評論「川普如何影響台灣與南韓大眾之對美國態度」,揭示台灣與南韓民眾對美國的信任度顯著下降。而日本《朝日新聞》(Asahi Shimbun)民調則顯示,77%的日本民眾認為美國在緊急情況下不會保護日本。這些數據反映出川普執政初期,其交易式外交與對盟友的懷疑態度,已在亞洲引發信任危機與戰略調整。本文將從美亞關係的信心下滑、地緣緊張的加劇、盟友的自我調整,以及中國的戰略機遇四個面向,分析川普百日執政後亞洲安全局勢的變化,並探討其潛在影響。

美亞關係的信心下滑

日本首相石破茂與川普會面。 圖:攝自首相官邸官網(資料照)

川普復任後,其「美國優先」的政策基調延續第一任期的特點,對盟友的軍事承諾與經濟支持持保留態度。布魯金斯研究所的調查顯示,2025年2至4月,相較2024年7月,台灣民眾對美國介入台海衝突的可能性信心下降,從44.5%降至37.5%;南韓民眾對美國對抗北韓的信心同樣減弱。而在台灣,民進黨支持者對美國的信任度更下跌14個百分點,反映出對川普政府穩定性的擔憂。這種信心下滑與川普的言論有關,他在競選期間多次質疑保護台灣的價值,甚至暗示台灣應支付更多「保護費」,這與其第一任期對韓半島駐軍的質疑如出一轍。

日本的情況更為嚴峻。《朝日新聞》2月至4月的民調顯示,僅15%的受訪者相信美國會在緊急情況下保護日本,高達77%持否定態度。這與川普上任後對盟友的交易式態度有關,例如他曾威脅對日本徵收24%的關稅,並要求日本承擔更多防務責任。這種政策不僅削弱了美國在亞洲的領導形象,也動搖了盟友對美日安保條約的信心。整體而言,川普百日執政後,亞洲民眾對美國的可信度普遍下降,為區域安全增添不確定性。

地緣緊張的加劇

日本自衛隊首次實質派遣裝備參加由美國與菲律賓主辦的「肩併肩 25」(Balikatan 25)多國聯合軍事演習。最前方為最上級護衛艦「矢矧號(JS Yahagi,FFM-5)」。 圖:翻攝「X」@jointstaffpa

川普的政策取向在亞洲地緣熱點中引發連鎖反應。台海方面,雖然川普任命的前國家安全顧問瓦爾茲(Mike Waltz)等人對華態度強硬,主張提升國防預算以遏制中國對台行動,但川普本人對台灣的模糊立場卻增加誤判風險。2024年底,中國在台灣周邊進行大規模軍演,進入2025年,解放軍機艦活動頻率更甚,顯示北京可能試探川普政府的底線。若美國的「戰略模糊」轉為「無意模糊」,中國可能誤認為美方缺乏決心,進而加大對台施壓。

南海局勢同樣升溫。川普對菲律賓等盟友的態度曖昧,與其第一任期類似,可能削弱美國在南海的自由航行行動(FONOPs)力度。2025年初,中國海岸警衛隊最大艦艇進入菲律賓專屬經濟區(EEZ),引發馬尼拉抗議,但美國反應低調,與拜登時期的高調支持形成對比。這種退縮可能鼓勵中國進一步擴張灰色地帶行動,對東南亞國家的安全構成威脅。

韓半島方面,川普試圖重啟與北韓的直接對話,但其對美韓同盟的質疑(例如要求南韓支付更多駐軍費用)可能削弱對北韓的威懾力。2025年北韓與俄羅斯關係深化,若川普疏遠南韓,可能促使中國、北韓、俄羅斯形成更緊密的「北方三角」,加劇區域緊張。

盟友的自我調整

日本自衛隊首次實質派遣裝備參加由美國與菲律賓主辦的「肩併肩 25」(Balikatan 25)多國聯合軍事演習。 圖:翻攝「X」@jointstaffpa

面對美國信任度的下降,亞洲盟友開始採取自我調整策略。日本在川普上任前已加大國防投入,2025年批准創紀錄的國防預算,並計畫部署與美國協調的遠程打擊能力。這種轉向反映出日本對美日同盟穩定性的擔憂,試圖通過「自助」減少對美國的依賴。然而,川普對日本徵收高關稅的威脅,可能使日美關係在經濟與安全領域出現裂痕。

南韓則面臨內外壓力。前總統尹錫悅強調與美日合作,並關注台海和平,但若川普推動經濟脫鉤與高關稅政策,南韓出口導向經濟將受重創。尹因彈劾提前下台,反對黨民主黨(DPK)可能上台,其傳統上傾向在美中間採取平衡策略,可能削弱與美國的戰略一致性。台灣方面,儘管未直接參與美菲軍演,但NMESIS系統在巴丹群島的部署間接增強其防禦縱深。台灣可能進一步投資反艦飛彈等自主防衛能力,以應對美國支持的不確定性。

菲律賓等東南亞國家則在美國退縮與中國施壓間尋求平衡。馬尼拉可能加強與日本、澳洲等國的合作,以彌補美國承諾的不足。整體而言,亞洲盟友的自我調整顯示出對美國領導力的質疑,並可能推動區域內多邊安全網絡的形成。

中國的戰略機遇

川普的政策為中國提供了擴張影響力的窗口。經濟上,中國持續推進「雙循環」策略,試圖降低對美國的依賴,並通過一帶一路與東南亞深化合作。2025年初,北京與印尼簽署100億美元投資協議,涉及爭議海域的聯合開發,顯示其利用美國退縮拉攏區域國家的意圖。若川普對亞洲盟友徵收高關稅(如對台灣32%、南韓22%),中國可能成為更具吸引力的經濟夥伴。

軍事上,中國在台海與南海的行動頻率增加,測試美國及其盟友的反應。若川普採取孤立主義或與習近平達成「大交易」(如劃分勢力範圍),中國可能進一步鞏固在第一島鏈的地位。然而,川普團隊內的對華鷹派(如國務卿盧比歐Marco Rubio)與親商派(如馬斯克Elon Musk)的分歧,可能使美國對華政策陷入內部矛盾,為中國提供操作空間。

川普團隊內的對華「鷹派」國務卿盧比歐(Marco Rubio)(右)與「親商派」馬斯克(Elon Musk)對華意見分歧。 圖 : 翻攝自騰訊網

結論

川普復任百日後,亞洲安全局勢因美國信任度的下降而變得更加複雜。台灣、南韓、日本等地民眾對美國的信心下滑,促使盟友加速自我防衛與戰略調整。台海、南海與韓半島的緊張局勢加劇,而中國則趁勢擴張影響力。川普的交易式外交與模糊立場,既可能遏制衝突,也可能因誤判引發危機。未來走向取決於川普如何平衡內部鷹派與孤立主義傾向,以及亞洲國家如何在美中競爭中定位自身。在此背景下,亞洲安全格局正處於微妙轉折點,潛藏機遇與風險並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