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外射精與「安全期」常被誤信為有效避孕方式,但醫師指出,這些觀念錯誤恐導致懷孕而不自知。衛福部食藥署(30)日舉行記者會,邀請台大醫院婦產科講師戴怡芸說明常見避孕迷思,並介紹正確用藥與醫材選擇,提醒應依醫師建議選擇合法避孕方式,以保障健康與權益。
常見迷思如「安全期性行為」或「體外射精」不具避孕效果。戴怡芸表示,前列腺液含精子,仍有懷孕可能,臨床曾遇少女腹痛就醫才知懷孕30多週,幾近臨盆。她指出,避孕方式分為藥品與醫材兩類,藥品包括事前與事後口服藥、陰道避孕環、子宮內投藥與皮下植入劑,醫材則含保險套與含銅子宮內避孕器。
戴怡芸解釋,事前藥含雌激素與黃體素,能穩定荷爾蒙、抑制排卵,為穩定長效避孕選擇,規律服用可降低意外風險。對於部分人擔心造成不孕,她說停藥後卵巢約3個月即可恢復排卵,無須過度擔憂。至於事後藥則為緊急手段,須於性行為後72小時內服用,以高劑量黃體素抑制排卵,強調僅適用於偶發狀況,不宜長期依賴。
若不考慮口服藥,醫師也建議使用保險套,具避孕與預防性病雙重功效,為性價比高的方式之一。另有子宮內避孕器與皮下植入劑,由醫師操作後可維持3至5年,適合無短期生育計畫者。若確定不再生育,亦可考慮男性輸精管結紮或女性結紮,成功率達99.9%。
食藥署提醒,選擇避孕方式應依個人健康與需求,由專業醫師協助評估,同時確認所使用藥品與醫材皆具合法許可證字號,切勿購買來路不明產品,以免對健康造成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