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官媒《央視新聞》報導,中國自主研發的全球首艘高速可潛無人艇「藍鯨號」28日在珠海正式下水。根據公開訊息,「藍鯨號」全長11公尺,排水量12噸,水面航速達36節(約66公里/小時),續航能力數百公里;而且還能下潛至數十公尺深度進行水下航行,並具備長時間水下靜態潛伏待命功能,最長可達1個多月,隨時應對突發任務,引發外界對其軍事應用潛力的關注。

報導稱「藍鯨號」由珠海雲洲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發,結合水面高速艇與水下潛器的特性,應用場景廣泛,包括氣象探測、水下地形測繪、水質取樣及電纜管線巡檢等。尤其在極端天氣下,它能在颱風來臨前潛入水下避險,並利用搭載的探空火箭和傳感器,實時探測海洋氣象數據,為科研提供重要支持。該艇下水後,將進行內場調試與海上試驗,有望於2026年投入實際應用。

不過,最引人關注的是所謂「長時間水下靜態潛伏待命」功能,外界質疑是否具備軍事轉用的可能性。水下長時間潛伏的特點類似潛艦或無人潛航器(UUV)的運作模式,能用於情報收集、海底監控或潛在的戰術部署。例如,它可能執行敵方海域偵察、監聽通訊,或作為水下感測器網路的一部分。此外,若搭載武器系統,理論上也能進行隱秘攻擊,構成一定威脅。雖然目前沒有證據顯示「藍鯨號」已軍事化,但其可能改變區域軍事平衡,尤其在南海、台海等敏感、淺水海域。專家認為,需關注其技術潛力發展及後續部署動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