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企業導入人工智慧的腳步依然遲緩,產官學界一致指出,唯有「擺脫純雲端思維,積極轉向邊緣AI應用布局」,才能真正讓AI技術落地並創造實質效益。根據《2025台灣產業AI化大調查暨AI落地指引》,近七成企業尚處於導入初期階段,多數僅停留在對生成式AI的基本認知,缺乏對邊緣AI的理解與實作,若持續觀望恐錯失全球競爭優勢。
這份調查由人工智慧科技基金會與高通公司共同發布,並邀請經濟部產業發展署署長邱求慧、高通副總裁劉思泰及中央大學教授蔡宗翰出席座談。調查指出,企業AI成熟度普遍偏低,基金會將其劃分為Unknowing AI、Conscious AI、Ready AI與Scaling AI四階段,目前有七成企業仍集中在前兩階段,顯示多數企業未具備實作條件。
儘管如此,仍可觀察到微幅轉變。處於完全不了解AI的企業比例略降,逐步意識AI潛力的企業數量略增,說明市場開始關注AI應用價值。然而從認知跨越到實作,仍存在明顯斷層,成為推動AI落地的最大瓶頸。
根據調查,台灣企業在「技術應用」面向的平均指數為47分,成長幅度較為明顯;但「人才培育」方面則僅得31.5分,將近半數企業仍未針對AI發展訂定人才策略,顯示在AI導入所需的關鍵資源與部署準備上,仍有待補強。
人工智慧科技基金會執行長溫怡玲指出,全球產業鏈格局劇變,企業若想穩定成長,必須加速導入AI並有效應用。「現在不是觀望的時候,是該起步的時候。」她強調,台灣產業應以行動回應市場變化,擺脫對雲端AI的依賴,轉向更具應用潛力的邊緣AI策略。
高通副總裁劉思泰表示,台灣在半導體與ICT產業具有全球優勢,若能活用這項基礎發展邊緣AI,將能在隱私保護、低延遲、高效能等面向大幅領先。他提到,目前透過模型蒸餾技術,AI模型已可縮小運算門檻,在終端裝置如手機、車載系統、筆電上直接運作,實現個人化應用並帶動AI落地速度。
中央大學資訊工程學系教授蔡宗翰補充,邊緣AI不僅是技術突破,更帶動AI工程人才結構轉變。「未來的AI工程師不只能處理雲端大模型,也要具備設計輕量模型並在裝置端部署的能力。」
為協助企業從認知跨入實作,基金會也宣布即將推出新版《AI應用指引》,針對不同成熟階段的企業提供導入策略與落地建議。此外,還將公開一套自主研發的AI平台工具,專為中小企業設計,讓企業在低門檻情境下體驗AI導入,從試驗走向實踐,逐步啟動數位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