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醫院成功完成全球首例「無缺血時間」心臟移植手術,院方強調手術過程中供心全程持續跳動,完全避免傳統心臟移植中的缺血階段,讓患者康復順利並已出院,為移植醫療樹立新標竿。台大心臟移植團隊並公布,目前已累計完成逾700例心臟移植手術,是台灣領先的心臟移植重鎮。

這項技術突破,意味移植手術不再需要讓心臟在低溫保存下進入靜止狀態。以往手術須將捐贈者心臟摘出後,迅速浸泡在低溫保存液中,以延緩組織損傷;然而,這段心臟停止跳動、缺乏氧氣供應的時間,往往成為影響移植成敗的變數。台大此次技術打破此限制,讓移植心臟全程維持生理灌流,保持跳動狀態,從源頭消除缺血造成的風險。

院方指出,這項新技術依賴由心臟移植與機械輔助團隊共同研發的器官維護系統,能持續供應含氧血液,使心臟在摘除與移植過程中維持正常功能,進一步提升術後心臟表現與患者預後表現。院方已在兩名病患身上進行連續手術,均獲成功,證實技術的可行性與安全性,也優化了手術流程與醫療團隊之間的協調節奏。

這2起移植案例的成果,已刊登於《Journal of Thoracic and Cardiovascular Surgery Techniques》國際期刊,獲國際學界關注。報導指出,此類「心臟不停跳」的移植方式,除了改善手術條件與存活率,更可延伸器官保存的時間與運輸距離,對全球器官捐贈與移植體系而言,具備推進作用。

台大醫院自1980年代即投身心臟移植領域,1990年完成台灣首例心臟移植手術,至今累計超過700例,為國內最多。此次突破性的手術實踐,來自團隊數十年累積的臨床經驗與醫療技術深化,也顯示國內在高端醫療領域具備國際競爭力。

傳統心臟移植最大挑戰之一,即是心肌在摘除與移植過程中的缺血與再灌流損傷。此類損傷不僅可能降低心臟功能,也可能在術後造成併發症,甚至影響患者長期存活。透過持續灌流系統,心臟能像在體內一樣接受血液供應,減少氧化壓力與代謝衝擊,醫療團隊能在更穩定的條件下完成縫合與重建,提高手術品質。

在病患康復進展順利之際,台大醫院同時舉辦心臟移植700例慶祝活動,邀請受贈者與醫療團隊齊聚,見證台灣移植醫學的重要里程碑。院方表示,未來將持續精進器官維護系統,擴大適用範圍,讓「無缺血時間」技術可成為常規選項,造福更多等待移植的病患。

院方也透露,未來希望藉由跨領域整合與臨床應用數據累積,建立完整的移植標準流程,進一步帶動整體心臟移植醫療水準向上發展。隨著移植需求逐年增加,技術創新將成為應對資源有限與提升病患存活率的關鍵。

這項創舉標誌著心臟移植手術進入「動態器官時代」,不僅挑戰傳統概念,更為全球移植醫學帶來新方向。台大醫院以實證成果為基礎,推動醫學持續前行,也讓我國在世界醫療版圖上更添分量。

台大完成全球首例不停跳心臟移植,患者康復出院,累計逾700例手術。   圖:台大醫院 /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