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前宣布對七項中重稀土實施出口管制,引發美國政商兩界高度警戒。《紐約時報》 14 日刊文直指,此舉等同對美國國家安全發出「警告信號」,凸顯美方軍工體系對中國稀土資源的高度依賴,恐成為未來地緣政治角力中的戰略弱點。
中國商務部與海關總署 4 月初聯合公告,自即日起對包括釤、鋱、鏑、鐿等七類稀土礦物進行出口限制,稱此舉旨在維護國家安全與履行國際防擴散義務。這些稀土元素廣泛應用於軍、民兩用科技中,尤其是國防工業領域,包括戰機、飛彈、潛艦、無人機、雷射武器系統等。
美媒披露,美軍 F-35 戰機每架就含約 408 公斤稀土材料;而某些核潛艇甚至需用逾 4,000 公斤。稀土磁體不僅驅動戰機引擎與飛彈尾翼旋轉,也是精準打擊與緊急動力的關鍵元件。五角大廈過去雖嘗試替代中國來源,卻發現「無論如何都繞不開中國掌控的供應鏈」。

美國國防部曾於 2022 年一度暫停 F-35 交付,只因一塊磁體含有中國合金。雖最終恢復交付,但「磁體困境」成為國防工業無法迴避的警訊。分析指出,美國儲備稀土僅能支撐數月之需,無法長期支撐軍備製造。
根據統計,中國至今供應全球近九成稀土精煉品,更掌握 99% 的重稀土產出。即便美國擁有稀土礦如加州「芒廷帕斯礦」,但開採後仍需送往中國精煉,顯示技術與產能皆受制於中方。
為突破困局,美方早自川普政府起便推動稀土「國產化」,拜登上任後亦持續投入資源。據《金融時報》報導,美方近期更醞釀祭出行政命令,加強太平洋海底金屬儲備,盼藉由開發多金屬結核對抗中國優勢。

然而,中國過去已有「以稀土為槍」的歷史先例。 2010 年中日東海撞船事件後,中方即對日實施七周稀土出口禁令,當時日本企業雖有一年庫存,卻仍受重大衝擊。
美國航空航天工業協會主席范寧直言:「尖端航空技術的未來取決於安全且有韌性的供應鏈。」而中國此次稀土出口管制,不啻再度敲響美國國防產業的警鐘。

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芒廷帕斯稀土礦,美國 MP 材料公司。 翻攝自 騰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