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 3 個多月後,由中航工業瀋陽所研製的六代機再度升空試飛。相關照片不但細節到位且視角獨特,側彈艙設計首度曝光,獨特λ形機翼與二維矢量噴口彰顯尖端氣動佈局。網路間把瀋飛六代機非正式地稱為殲-50

根據《南海的波濤》今(14)日的報導,截至目前各方對瀋飛六代機所採取的氣動佈局還尚無最後定論,但蘭姆達機翼的出現與垂尾的取消,加上該機較為扁平,因此可暫名為「超扁平無尾氣動佈局」。與其他氣動佈局相比,超扁平無尾氣動佈局具有 3 項優勢 :

第一項優勢是隱身能力強化。高度融合式的氣動佈局能明顯減少飛機的全向雷達反射截面積,增強飛機的低可探測性,強化全向隱身能力。

第二項優勢是加強全機的氣動效率。無尾消除多翼面帶來的阻力以及翼面之間的不利氣動干擾,同時機翼與機身高度融合,減少全機的浸潤面積,進而提高全機的氣動效率。

第三項優勢是重量減少。取消了垂尾後,機體結構獲得簡化的同時,其重量明顯減輕。

中航工業瀋陽所研製的六代機重量明顯減輕。 圖:翻攝自南海的波濤

瀋飛六代機的機翼可分為內翼與外翼兩部分,其中內翼部分一方面要滿足實現傳統戰鬥機機身的功能,滿足引擎、武器、燃油和航電設備等機載系統的裝載需求。另一方面還需要提供一定的升阻比特性或保證全機的縱向安定性和匹配全機巡航狀態縱向力矩。

外翼部分是實現全機氣動特性的主要部件,翼型要求在跨、超音速飛行條件下具有較小的激波阻力,同時還要求具有良好的低速大仰角失速特性,因此使得其設計思路與內翼部分截然不同,此外這也是全動翼尖方向舵出現的根本原因之一。

根據相關圖片來看,瀋飛六代機採用了 DSI 進氣道。DSI 進氣道在飛行器減重,減阻、減雷達反射截面積等方面優勢具有明顯優勢。另外 DSI 進氣道中的鼓包與機身融為一體,這有利於推進一體化設計。

尾噴系統是戰鬥機上最重要的紅外輻射來源之一,其紅外輻射的波段範圍一般處於3~5μm,並且由於發動機的高溫導致對飛行器尾部區域的紅外輻射強度影響非常大(主要是8~14μm),對此這便成了飛行器紅外隱身設計的重要內容之一。

相關研究表明,二元噴管相比傳統的軸對稱噴管具有更好的摻混效果,是對雷達和紅外隱身都有益的措施。因此成都六代機與沈飛六代機都採用了二元噴管設計,但兩款六代機二元噴管的具體區別集中在噴管形狀方面。成都六代機的二元噴管為連續弧形,瀋飛六代機還有待進一步披露。

瀋飛六代機噴管形狀有待進一步披露。 圖:翻攝自南海的波濤

有專家將北所六代機與殲-15 系列、殲-35 等艦載機進行對比,認為三者前後起落架間距基本趨同,北所六代機的機長很可能 ≤ 20米,代表北所六代機未來有望登上航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