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約成員國波蘭、拉脫維亞、立陶宛和愛沙尼亞 3 月宣佈集體退出《渥太華公約》(即國際禁止殺傷性地雷公約)。而芬蘭總理奧爾波近日也在記者會上宣佈,芬蘭政府也將開始為退出禁止使用殺傷性地雷的《渥太華公約》做準備。
根據軍事專欄《海風觀察》今(8)日的報導,北約五國退出《渥太華公約》的舉動,被普遍認為是對烏俄戰爭中地雷使用問題的深刻反思,同時標志著地雷戰爭這一古老戰術在現代戰爭中的回歸。
《渥太華公約》旨在禁止殺傷性地雷的使用和儲存,維護人道主義原則。烏克蘭作為公約的執行者,卻在烏俄戰爭中遭遇了沉痛代價。
2022 年戰爭初期,烏克蘭因公約限制未能在邊境部署地雷,使俄軍裝甲部隊迅速突破防線,直抵基輔郊區。在防禦空白的情況下,烏克蘭被迫以更高的代價試圖阻止俄軍推進。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俄羅斯的地雷戰術。作為非締約國,俄軍在烏東地區構建了大規模縱深雷區,這些雷區有效地遲滯了烏軍的反攻進程。

烏克蘭外交部曾在 2023 年 4 月 4 聲稱,目前近 18 萬平方公里的烏克蘭領土都被地雷覆蓋,排雷或需長達 70 年之久。不僅如此,只要烏俄衝突的戰火多打一日,就意味著掃雷工作又要多執行好幾個月。
烏克蘭的慘痛經歷促使北約五國重新評估地雷的戰略作用。在面對俄羅斯可能的軍事威脅時,這些國家認為傳統防禦手段存在短板,地雷作為一種高效的低成本防禦工具,仍然具備不可忽視的價值。
北約五國的舉動不僅是一次國防策略調整,也可能引發東歐地區更廣泛的連鎖反應。若更多國家效仿,全球範圍內的地雷禁令或將進一步削弱。

北約五國退出《渥太華公約》的舉動,被普遍認為是對烏俄戰爭中地雷使用問題的深刻反思。 圖:翻攝自海風觀察

為了應對俄羅斯與白俄羅斯可能帶來的威脅,波蘭與波羅的海等國宣布將退出《渥太華條約》,準備將反步兵地雷投入保護國家安全的體系中。 圖 : 翻攝自X(前推特)帳號「@NOELrepor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