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的關稅計畫掀起全球波瀾,股市劇震不但一片綠油油,許多產業也連帶受到影響,各國政府無不展開各種救濟措施,一方面要減緩國內經濟遭受衝擊,另一方面也要啟動與美國的談判準備,當然,台灣也不例外,名列在川普的「對等關稅名單」之中、被加徵32%,不可避免一定會收到重大的影響。問題是,該如何看待川普這一系列的關稅措施?處在關稅洪流中,各國又該採取什麼對策?恐怕先從川普的戰略思維談起,方能避免陷入國際政治經濟的泥淖,危機、轉機隔著一條線,要站對邊且不可犯錯!
川普「對等關稅」措施 目的是「美國優先」
是的!川普把「關稅」視為重要的工具,這從他第一個任期時就把關稅視為對外政策的法寶,在回鍋白宮後的第二個任期也是如此,不同的是,現在的川普已拜託首任時期的政治牽制,更大膽的落實「美國優先」路線,因此,有論點認為這反映出川普的貿易保護主義立場。外界會放大檢視川普的「對等關稅」措施,主要的疑慮是「共和黨重蹈1930年的貿易保護主義」,當時引發了全球性「經濟大蕭條」(Great Depression),對照現在川普的關稅加碼動作,有論者認為美國將面臨通膨壓力,尤其引來報復,賠了夫人又折兵再現經濟衰退。
川普的關稅計畫確實會在短期內帶來負面的影響,市場對於可能出現高通膨的預期心理,隨即在股市中表現出狂跌的走勢;不過,是否會重蹈1930年代的潰敗慘狀?以及導致全球經濟陷入長時間的低迷?必須說,不能將九十多年前的經濟恐慌狀況完全複製貼上來解釋,畢竟國際局勢已大不相同,而川普的關稅計畫性質也不同於1930年的《斯姆特-霍利關稅法案》(The Smoot-Hawley Tariff Act)。簡單來說,縱然川普對全球化反感,但不等於要採取「孤立主義」(Isolationism),況且當今美國的全球地位已不同於1920年代,川普的「美國優先」更不是「美國孤立」。
中國報復性關稅惹怒川普 加碼關稅破百
川普的關稅計畫當然是要奉行「美國優先」,換言之,關稅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工具,從宣佈採取「對等關稅」措施開始,川普同時也擺出將與各國將展開談判的台階,這意味著「關稅」是有磋商的空間,而且不是只限於關稅議題,還包括非關稅壁壘、操縱匯率都會是交涉議題,例如技術標準、政府補貼、侵害智慧財產權等,這端看各國如何回應及談判過程,說白了,川普裡子、面子都要,但得先展現要談判的態度。從中國的「反制」動作便可窺知,對美徵收34%的報復性關稅,川普揚言將加碼課徵50%關稅、終止與中國的談判,一旦中國再反制報復,美國也可能不會手軟。
如果說川普是要遂行「美國孤立」,那麼任何談判也就不是那麼重要,但是,川普很清楚要在關稅議題中實現「美國優先」,那麼談判才是川普要的進展,而不是「報復性措施」,在川普的思維邏輯中,並非要褪下世界警察的角色,而是要讓各國「有償」看待美國的全球地位,而最起碼得先有「對等」的經貿關係。川普的關稅計畫不只是稅額的多寡,而是有著國家利益的政治用意,如果以報復加碼關稅來互相傷害,最後賠了夫人又折兵的會是「反制方」,這從今日川普提到「中國要求與美國的會面都將被取消,並與其他已提出會談意願國家立即啟動談判」,美國對中加徵關稅將達到104%,形成「對等關稅」與「報復關稅」的顯著差別。
相較中國「反制川普」的報復性關稅,台灣沒有採取關稅報復,而是正面來因應未來台美之間的談判,並以「零關稅」作為雙方磋商的方向進行,以及要積極解決非關稅障礙問題,包括汽車、美豬、美牛等進口措施,和一些國家一樣避免在關稅議題中與美國對撞,這是正確的戰略選擇。無論是「川普主義」(Trumpism),或是「川普2.0」,都牽動著未來的全球情勢發展,「美國優先」及「中國超趕」的分野會愈來愈清晰,現實與價值對台灣來說,這不只是選邊站,而是對於當前的判斷及未來的期待,無可避免的會有危機,但何嘗不也是轉機!

圖為川普(左)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右)2019年6月在日本大阪舉行的G20峰會上會面。 (路透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