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日晚上台灣公共策益、台灣智庫、台灣青年法律人協會、台灣青年基金會、台灣教授協會、中央廣播電台、新頭殼、台灣公民人權聯盟、台灣勵志協會以及US Taiwan Watch: 美國台灣觀測站等單位等團體,共同於思享森林咖啡廳舉辦Y’s Day「週三青年日」第98場(「看見台灣」系列第31場),主題:「時代在變,青年在拼!從青年參與到《青年基本法》的未來想像」。
主持人、台灣教授協會會長陳俐甫開場表示,週三青年日長期關心青年公共參與和《青年基本法》議題。三月青年節是紀念黃花崗起義,許多人不知道當時其實有許多日本人和來自各國的青年參與,是知識份子的起義,對整個東亞都意義深遠,並非只侷限於中國廣州。陳俐甫說,現階段的青年政策是總統和院長規劃後立法實施,仰賴人治,缺乏制度化的推動,因此需要青年部會業管,或透過青年基本法來督促相關部會推動青年事務。
台灣智庫民調與輿情中心主任郭玫岑指出,回顧台灣政治發展歷程,青年始終在關鍵時刻扮演推動改革的角色,從野百合學運到近期的青鳥行動,皆見青年身影。然而,台灣對青年的制度性支持仍不足。
郭玫岑分析,多數民主國家早已將選舉年齡下修至18歲,並建立保障青年權益的政策體系;例如德國推行雙元制職訓、英國成立青年國會、芬蘭以專法支持青年心理健康,而南韓自2020年通過《青年基本法》,成為亞洲落實青年主流化的典範。
反觀台灣,自2013年青輔會降編為教育部青年發展署後,青年政策分散於多個部會,缺乏整體戰略與資源整合。她也引用台灣智庫2023年進行的《台灣青年政策意向調查》,民調結果表示74%支持升格主管機關,67%支持制定《青年基本法》,更有93%受訪者認為青年政策需跨世代溝通與討論,反映社會對青年政策制度化的高度期待。
郭玫岑結語時強調,唯有透過《青年基本法》的制定,讓政府在各項政策設計時納入青年觀點,才能真正實踐世代正義,從「碎片式補助」邁向「結構性保障」。並期望青年基本法能早日通過,讓台灣能儘早順應世界青年主流化的潮流。
立法委員陳培瑜因立院攻防而未能來到現場,透過錄影參與活動,她直言,青年的定義(年紀)是《青年基本法》不可迴避的問題,因為這牽涉到資源分配與政策設計,亦是國會、社會及公民團體尚未達成共識之處。此外,青年的原生家庭和成長地區差異,很可能難以由一部《青年基本法》全部解決,但這不是迴避問題的理由,反而應當廣泛收集意見,盡力貼近不同青年的真實需求。陳培瑜期盼,《青年基本法》能積極協助青年關注並增進身心健康,在未來能有跨部會的青年事務專責機構,整合中央和地方的努力,針對青年事務提出「全面、整體而有意義的規劃」。
台灣青年世代共好協會副理事長林思愷解釋,「社會進步的關鍵是不同世代之間的互助和協作」,因此世代共好協會積極推動世代正義和青年權益。《青年基本法》有五大關鍵目標,包括青年身份法制化、地方政府成立專責單位、政府定期公布青年政策白皮書、政府定期召開青年國是會議、以及各級政府青年參與機制法制化。林思愷直言,目前青年政策缺乏系統性盤點和穩定性,且社會對青年參與政策決策的高度不信任,是推動青年事務的主要阻礙,需要青年、中央和地方政府協力排除障礙。
臺灣一滴優教育協會理事長蔡其曄認為,訂立《青年基本法》是跨黨派共識,大家都有意願支持青年;做法雖有歧異,但大致涵蓋三個基本核心:保障青年教育、居住、身心健康等權益,落實世代正義,以及青年事務的制度化。以愈來愈受到重視的青年身心健康議題為例,相關教育資源和健康支持應該被統整,且被法制化、政策化,不因政黨輪替、預算刪減等因素而消失。蔡其曄特別以「金門青年」的身份提出,鼓勵青年返鄉發展的政策是區域平權的重要一步,與你我息息相關。
與談結束後,主持人和青年們也針對「兩黨對青年基本法的立法分歧」、「青年事務的主責單位」、「青年基金」等提出問題,與談者也深入地一一分析與回答。
Y’s Day「週三青年日」系列活動會持續舉辦,4月2日週三青年日主題是「言論自由 vs. 國家安全:民主社會的紅線何在?」,邀請江雅綺(海洋大學海洋法律與政策學院教授)、蕭育和(逢甲大學兼任助理教授)、宋承恩(遠景基金會副執行長)、陳璽安(台灣智庫研究員)一同參與。

主持人、台灣教授協會會長陳俐甫。 圖:Y’s Day週三青年日提供

台灣智庫民調與輿情中心主任郭玫岑。 圖:Y’s Day週三青年日提供

台灣青年世代共好協會副理事長林思愷。 圖:Y’s Day週三青年日提供

臺灣一滴優教育協會理事長蔡其曄。 圖:Y’s Day週三青年日提供

立法委員陳培瑜。 圖:Y’s Day週三青年日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