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台醫院急診壅塞持續惡化,病患候床超過一天成常態,引發醫界罕見集體發聲。衛福部針對此危機召開三場應變會議,提出三大短期策略及二大中長期改革方向,但醫界對此普遍持悲觀態度。醫師工會更強烈回應指出,衛福部提出的病床調度需要財務誘因、跨院協調機制形同虛設,急重症給付調整「牛步」進行。急診專醫則表示,這些都是「倡議許久」的方案,執行面有困難且「沒什麼效果」。

衛福部昨(24)日表示,已於本月分別召開三場會議,制定三大短期策略:醫學中心強化病床調度、加強區域醫院聯防、強化分級就醫資訊;以及二大中長期改革:強化護理人力整備及調整健保給付。針對人力問題,自113年3月實施三班護病比制度,但近3個月執行情況顯示醫學中心僅達標37%至59%、區域醫院僅37%至49%,主因為夜班人力不足。

衛福部已編列114年度66.85億元預算支持護理人力留任,並建立各縣市醫院人力與病床異動自主通報機制。同時,自2月13日至3月15日期間,健保署提供特殊病床轉為一般病床的彈性給付,以增加病床調度彈性。

而醫師工會,對衛福部三大策略二方向提出4點批評:

1. 醫院將病床保留給產值高的可等候病人(如常規手術、化療)是常態,若要改變需提供足夠財務誘因,否則院方無改變收治策略動機。

2. 院際床位協調系統效率低落,僅靠電話聯繫且各院無法確知他院真實床位狀況。當無床可轉時,各醫院只回傳「無空床」制式回覆,缺乏後續機制。

3. 衛福部面對護理荒反應遲緩,獎勵金方案設計不當致特殊單位受差別待遇,護病比計算基準失真,且對急診「醫護病比」訴求未有明確回應。

4. 健保調整急重症給付雖倡議多年,進展近乎停滯。急診壅塞下許多原應在病房的治療轉至急診,但相關費用未調整。第一線醫護需要的是明確時間表,而非空泛「研議」。

針對衛福部提出的應對措施,急診醫學會秘書長李智晃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提出質疑。他指出,這些短期策略並非新概念,而是「倡議許久」的方案,但因執行面存在諸多障礙,過去推動多年卻「沒什麼效果」。李智晃表示,現階段最關鍵的是加強護理人力與調整健保給付這兩大環節,他呼籲政府必須投入更充足的資源,同時督促健保署加速修正支付標準,才能確保政策真正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