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川普上台以來,他的外交政策與拜登政府截然不同,尤其在烏俄戰爭議題上,美國的立場出現重大轉向。近期,美俄雙方高層在沙烏地阿拉伯利雅德舉行協商,討論如何結束烏俄戰爭,但未邀請烏克蘭及歐洲成員參與,此舉在國際間引發強烈爭議。
除此之外,2025年2月24日是俄烏衝突全面爆發的三周年。然而,在當天的聯合國大會上,美國與俄羅斯竟然一同對烏克蘭及其盟友提出的譴責俄羅斯侵略的決議案投下反對票,這一舉動震驚國際社會,象徵著美國在國際多邊平台上,對俄烏議題的重大政策調整。
特別是在川普政府上台後,美國對俄政策與拜登政府時期形成鮮明對比,顯示出川普政府在外交戰略上的新思維。這也進一步顯示出,美俄關係正在發生微妙變化,美國可能不再一味支持烏克蘭,而是試圖透過緩和與俄羅斯的關係來重新調整其全球戰略布局。
美國會「聯俄制中」?恐怕不切實際
面對美國立場的轉變,一些川普的支持者猜測:美國是否在試圖拉攏俄羅斯,重演冷戰時期「聯中制蘇」的戰略,以對抗中國的崛起?然而,從當前國際局勢與中俄關係的現狀來看,這種「聯俄制中」的構想恐怕只是幻想,不可能輕易實現。
當年「聯中制蘇」成功的關鍵,今日已不復存在。美國當年能夠成功「聯中制蘇」,是因為中國與蘇聯已經徹底反目成仇,雙方在意識形態、領土爭端、地緣政治等問題上矛盾激化,最終導致1969年爆發珍寶島衝突,兩國甚至一度瀕臨全面戰爭。美國正是抓住了這一契機,向中國釋出善意,促成尼克松總統訪華,進而推動中美建交,形成對抗蘇聯的戰略格局。
然而,今天的中俄關係與當年已不可同日而語。俄烏戰爭不僅沒有讓中俄疏遠,反而進一步加深了雙方的戰略互信。中國在西方全面制裁俄羅斯的情況下,持續提供經濟與貿易支持,幫助俄羅斯維持穩定,雙方在能源、金融、軍事技術等領域的合作更加緊密。相比於冷戰時期的對立,中俄如今站在同一戰線上,美國反而成為兩國共同的對手。
普京的態度:中俄關係不受第三方左右
美俄對話之後,俄羅斯總統普京立即向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通報相關情況,並強調當前中俄關係建立在「平等互利與長期戰略合作」的穩固基礎上,不會因為美國或任何第三方的介入而動搖。普京的表態明顯與冷戰時期美國採取的「聯中制蘇」策略形成鮮明對比。中俄之間不僅不存在戰略矛盾,反而在政治、經濟和安全領域早已形成長遠的共識,具備深厚的內生動力,不是短期利益交換所能取代的。
從俄羅斯的視角來看,儘管遭受西方嚴厲制裁,但俄羅斯明確將中國視為當前最可靠的戰略夥伴,並且雙方在能源、軍事、經貿等方面的合作已達到空前緊密程度,特別是俄烏戰爭爆發以來,中國的經濟支持更加強化了雙邊合作的穩固性。
此外,美國過去數年來對俄羅斯的制裁和施壓,已經嚴重破壞了雙方的互信,如今突然轉而試圖拉攏俄羅斯,無論是普京還是俄羅斯政府都會保持高度警惕,不可能輕易相信美方的善意,俄羅斯深知美國的戰略意圖只是短期策略調整,而非真正願意改善俄美關係。
因此,「聯俄制中」的戰略空間相當有限,美國若試圖藉此離間中俄,只會發現中俄合作的根基遠比外界認知的更加穩固。美國期待以此策略來牽制中國,恐怕只是空想。
不要對美國「聯俄制中」抱有幻想
儘管川普政府上台後,美國在外交政策上發生轉變,但指望美國成功離間中俄,恐怕只是一廂情願。中俄關係已經超越短期利益,而是基於長期戰略合作的共識。
美國若真的希望在全球戰略格局中取得優勢,應當採取更加靈活與務實的外交政策,而非寄望於重現冷戰時期的「聯中制蘇」模式。畢竟,世界格局已經今非昔比,美國的老戰略未必能再次奏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