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海軍的護衛艦規模已是全球第一,各型現役和在建的護衛艦數量之和,超過了 100 艘。美國海軍情況與中國呈現鮮明對比,沒有任何 1 艘護衛艦。會出現這樣的差異,主要在中國與美國抉擇不同。
軍事專欄《海事先鋒》今(5)日表示,冷戰過後世界海軍領域出現了一個特點,那就是以大型戰艦為主力的海軍,都不會特別重視護衛艦的建設;而那些護衛艦數量多的海軍,則以護衛艦作為主力軍艦使用,並沒有裝備太多的大型主力戰艦。
具備許多大型戰艦的美國海軍,完全淘汰了護衛艦。雖然瀕海戰鬥艦可以當成護衛艦的一種特異變形,但是它畢竟不是真正的護衛艦,更像是多功能高速巡邏艦。
中國海軍打破傳統,同時在主力大型軍艦和次一級的護衛艦方面下功夫。中國行動極為特別,畢竟在海軍領域有一個傳統理論,那就是把主要資金和生產力集中在大型主力艦上。一級艦的質量和規模,決定了海軍戰鬥力的上限,因此把主要資源和精力放在一級艦上,更有性價比;在二級艦和三級艦上花費同樣的資金,雖然能得到更多軍艦,但是卻得不到主要戰鬥力的提升。
中國海軍打破傳統,選擇同時在主力大型軍艦和次一級的護衛艦方面下功夫。圖為中國新型護衛艦。 圖:翻攝自海事先鋒這個理論在一戰之後,被總結為海軍的「金科玉律」,即把主要精力放在先進戰列艦研發製造上,減少戰列巡洋艦這樣的二級艦上耗費的資源。後來進入航母為主力的時代也是一樣,比如美國海軍就將所有航母統一為超級航母,只全力建造最頂級的航空母艦,而不去建造什麼中型航母和輕型航母;所謂的美國閃電航母也不過是兩棲攻擊艦,以滿足美國海軍陸戰隊打小規模介入戰爭的需求。同樣,美國在二級艦領域也統一為伯克級神盾驅逐艦,而沒有選擇建造護衛艦。
中國會採取獨特決策,與其地緣政治關係有密不可分的關係。中國海軍因中國各個海域較為封閉的環境,以及周邊美國及其盟友的活動,不得不重點關注遠洋和近海兩個體系。前些年中國海軍公佈的發展策略,就是把近海防禦和遠洋護衛結合。
美國的當面沒有三道防禦島鏈,而中國的所有進出遠洋的航道,都被美國及其盟友把控,如果沒有規模相當龐大的二級艦隊,那麼中國就無法將一級主力艦解放出來應對遠洋威脅。
美國海軍將所有的航母統一為超級航母,只全力建造最頂級的航空母艦。圖為華盛頓號航母。 圖:翻攝自維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