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川普日前放話,將研擬對半導體與晶片加徵關稅,更直指全球有 98%的晶片在台灣,引發市場擔憂美國關稅政策恐「劍指台灣」,使晶圓代工龍頭台積電(2330)週一(3日)股價大跌 5.73%。對此,知名半導體分析師陸行之質疑,美國政府要如何把系統產品的晶片拆解,找出哪些是台灣生產?
陸行之發文指出,本以為台積電可以跟 AI 大客戶來個「上、下體分離」的股價表現,結果還是被川普的半導體關稅恐嚇打成同類,但投資人要想想美國政府要如何把全球/台灣/韓國/日本/德國進口到美國電腦/智慧手機/伺服器系統/子系統裡面的美國/歐洲/日本品牌的晶片全部從板子上拆下、再破壞拆開,然後找到最終半導體製造產地是台灣,這課稅認證工程就非常浩大。
陸行之表示,若真的很順利找到產地,美國當地的半導體需求有多少佔比?(20~30%?) 台積電美國廠能補多少佔比?(5%+?)日本熊本廠及以後德國廠進去美國的東西,可補多少比重(5%+?)、要不要課稅?從墨西哥系統組裝廠進去美國的東西被課 25%的系統稅之後,要不要再找出裡面的半導體產地,再來雙重課一個「半導體產地稅」?
陸行之接續分析,如果不會再雙重課稅,那是不是半導體先到墨西哥組裝成系統、再進口美國比較省稅呢?套句侏羅紀公園的電影名言,「Life will find its way out」,尤其是台灣廠商更不怕死,AI GPU 明明不能賣到中國/俄羅斯,就是會有廠商透過各種管道去賣。以後台灣製造半導體到美國要被課重稅,不知會不會有背包客走私進口到美國,再來個 5%+?
美國總統川普近期宣布對加拿大、墨西哥和中國的進口商品,各加徵 25%、10%關稅,並表示未來可能對晶片進口進口關稅。由於絕大多數的先進晶片產自台灣,此引發了市場對半導體供應鏈的擔憂。但也有外資認為,加徵關稅將提高晶片成本,並促使台積電調漲代工價格,由客戶為未來的額外關稅埋單。而台積電可能會分擔部分增加的費用,或加快美國工廠擴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