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梨山半小時車程的華崗海拔2450公尺, 在民國62年時約有160位退除役官兵被派到此地開山闢林墾地,福壽山農場以『復興中華成功勝利忠勇民』為村莊命名,在華崗農墾區設置11個村莊安置榮民半個世紀過去,現在僅剩下『復莊』、『興莊』、『中莊』在村口仍有掛著青天白日國徽的牌樓,只是國徽上的油漆褪色、牌樓上的磁磚剝落,有著一種被時間遺忘的落寞與荒涼。半個世紀過了,曾在此地開墾種菜生活的榮民,賣地的賣地,下山的下山,遠行的遠行,他們留下來的屋舍,傾倒、拆除,只留下門面,其餘的被拿來種菜,到2024年底,只剩下最後兩位同是102歲的老榮民王瑞庭和張天佑還住在華崗,他們見證了50多年來榮民,作為台灣高山農業拓荒者,在大梨山地區開墾山林所付出的心血的重要一頁!

榮民和他們的後代一個個離開後,現在變成是上山種田的農民和東南亞移工的住所。榮民屋子裡的相簿、書信、文件、護照、台胞證、衣物…….都被移工丟棄在森林裡的垃圾堆相簿裡不同時期的照片被雨水淋濕而糊成一片,讓人不勝唏噓,就連老榮民黃佳品每日晨昏對著客廳內的孫中山、蔣介石燒香膜拜的肖像,也在移工入住不久後,被丟進山谷的垃圾堆中,令人不勝唏噓。

全站首選:颱風假有望?中颱「鳳凰」下週登陸 3縣市暴風圈侵襲機率破8成

來自中國大江南北的榮民慢慢的從華崗退場,現在,取而代之的是來自東南亞移工入住這些破舊的眷舍。緊閉的鐵門,關不住青春男女的歡笑聲、歌聲,用越南文寫的「CHÚC MỪNG NĂM MỚI」(新年快樂)大紅色布條高懸屋外的牆上,屋外雞犬相聞、屋內滿室香料氣味、穆斯林虔誠的晚禱..…..彷彿走進越南或印尼的某個村落中。隨著時代的推移,眷村變成工寮,濃濃的中國各省鄉音也被細軟的越南、印尼語取代,不變的是,大家都是高山上的出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