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腸病毒疫情持續升溫,疾管署今(26)日表示,第47週(11月17日至11月23日)全國門急診因腸病毒就診人次達26,077人次,較前一週上升14.8%,疫情仍處流行期。疾管署提醒民眾落實勤洗手,尤其針對嬰幼兒重症高危險群,並表示「國小」及「國中生」個案明顯增加,症狀以手足口症和疱疹性咽峽炎為主,呼籲校園加強手部衛生,降低病毒傳播風險。
根據疾管署監測數據,近期腸病毒就診人數快速增加,0至4歲幼兒仍為主要感染群(占比46%),但5至9歲(占比38%)及10至14歲(占比10%)的就診比例明顯攀升,單週增幅分別達17%及22%,高於幼兒的12%。同時,國小及國中生腸病毒個案也顯著增加,症狀以手足口症和疱疹性咽峽炎為主,但許多病例未出現明顯發燒,卻伴隨手腳紅疹,疾管署呼籲校園需進一步加強學生手部衛生措施,降低病毒傳播風險。
實驗室監測結果顯示,克沙奇A16型為目前流行的主要腸病毒株,其次為克沙奇A6型及克沙奇A2型,其他型別如腸病毒D68型也持續在社區中活躍。截至目前,今年累計通報7例腸病毒併發重症病例,患者多為感染克沙奇A型病毒,其中5例為未滿1歲嬰幼兒。疾管署提醒,家長應注意腸病毒重症前兆,如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下降、手腳無力或麻痺、肌抽躍、持續嘔吐或呼吸急促等,若有上述症狀應立即就醫。
疾管署進一步說明,腸病毒具高度傳染性,患者在發病前的喉嚨與糞便中就可能帶有病毒,且發病後的一週內傳染力最強,病毒排出時間可長達8至12週。因此,即便患者已痊癒,仍需持續注意手部衛生,避免將病毒傳染給他人,特別是嬰幼兒。疾管署建議使用含500 ppm氯的消毒水(10公升清水加100毫升漂白水)進行環境消毒,並強調酒精對腸病毒效果有限。消毒時應戴好防護裝備,並確保室內通風良好,同時減少前往人多擁擠的公共場所。
疾管署強調,勤洗手是預防腸病毒傳播的重要措施,大人返家後務必更衣並以肥皂或洗手乳洗手,尤其在接觸嬰幼兒、進食前後、上廁所後及擤鼻涕後等關鍵時刻,應遵守「濕、搓、沖、捧、擦」五步驟,徹底清潔雙手。隨著天氣轉冷,孩童濕洗手意願可能降低,家長與教托育人員應協助孩童養成正確勤洗手的習慣,並以寓教於樂的方式提升衛生意識。
疾管署再次呼籲家中有嬰幼兒的民眾提高警惕,若孩童被醫師診斷感染腸病毒,務必密切觀察病情變化,及早辨識重症前兆病徵。疾管署亦提供腸病毒防治影片、海報及宣導單張,民眾可至疾管署官網查詢,或撥打1922防疫專線了解更多相關資訊。
疾管署提醒民眾落實勤洗手,尤其針對嬰幼兒重症高危險群,並表示國小及國中生腸病毒個案增加,症狀以手足口症和疱疹性咽峽炎為主。 圖:疾管署/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