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人自古如名將,不許人間見白頭。任何人無論當年在黨國體制裡有輝煌,也都敵不過歲月,終將成為時代的眼淚。

清華大學6月15日舉行畢業典禮,校長高為元突發奇想,邀請到息影多年的資深玉女林青霞擔任致詞嘉賓。無奈21世紀出生的應屆畢業生,大多根本不識「林青霞」是誰?反而是來觀禮的爸媽甚至公嬤級長輩,返老還童的比學生還興奮。

中國的清華大學,把學生樂儀隊搞得比農村送葬隊還暮氣沉沉;即使現在習大大掛了,全中國應該也搞不出這樣的哀戚場面。台灣的清華大學校長高為元,勇氣也不落人後,就像韓國瑜當上了高雄市長,立刻要找張琍敏、熊海靈、白冰冰來慶賀一樣。

2014年龍應台在擔任國民黨執政時的文化部長,與林青霞在台上聊天提到:「那年(2004)總統選舉,我跟林青霞說,記得帶私章回來投票,結果那天,我跟林青霞2個人把私章,蓋在了選票上,成了史上最好笑的廢票。」

2004年龍應台52歲,林青霞50歲,2個黨國大媽當時都投了30年以上的票,竟然還會蠢到把私章蓋在選票上。但龍應台投廢票,雖然蠢卻不犯法,反正大媽不這麼蠢,也不會去投連戰宋楚瑜。

然而林青霞就不只是蠢,而是蠢到爆了。她不只是投了廢票,還對記者亮了票,公諸媒體之後,檢察官想裝沒看見也不可能了,於是林青霞遭台北地檢署傳喚,纏訟近1年,2005年2月5日,才施以不起訴處分。

2024年6月15日《聯合新聞網》記者陳建嘉即時報導〈林青霞清大致詞畢業生不識 忘詞羞吐「我看一下稿」反引全場大笑〉:

「《窗外》金馬影后林青霞再度回台,現身清華大學為畢業生致詞,林青霞在上午10點左右抵達現場,即便是國際巨星,林青霞仍相當親民,走的是一般師生進場的入口,……

只是當天仍有不少世代差距,據悉,畢業典禮會場外有許多仍在就讀清華大學的學生,擔任現場的工作人員,被問到是否認識林青霞,學生們僅透露知道是演員,也不清楚演過什麼,更有同學表示『我媽還蠻喜歡她的』。

林青霞上台後向學生問候,反應也較為冷淡。不過林青霞仍展現大器,提到自己拍《窗外》從一個懵懂無知的小女孩,接任成為瓊瑤電影的女主角,也說一夕之間的爆紅相當不適應,很希望自己是啞巴。

但後來轉念一想,決定接受自己的不完美,要畢業生盡力去試,就算不完美,大家也會接受妳的,並一度忘詞害羞表示『我看一下稿』引起全場哈哈大笑。」

台灣人當年是怎麼認識林青霞的?

其實黨國媒體《聯合報》,報導時把林青霞的頭銜一直稱為「窗外」,這完全不符台灣史。1973年的華語電影《窗外》,是由2008年去世的導演宋存壽執導,也是林青霞首次擔任女主角的電影,這一點沒錯。

但這部改編自瓊瑤同名小説的師生戀題材電影,1964年小說一發表,就由陸建業創辦的建業公司買下電影版權,並拍成黑白電影。瓊瑤在建中教國文的母親袁行恕,認為女兒是在故意寫小說毀謗她,憤而躺在床上絕食,瓊瑤在母親的床前跪了幾天幾夜,才將此事平息下來。

沒想到8年後陸建業又要將《窗外》重拍為彩色電影,報載袁行恕此時已患有精神疾病,瓊瑤於是與電影公司協商,主張當年的授權期限早已截止,希望電影停止拍攝。瓊瑤也多次表態,希望宋存壽導演能挑選她的其他小說改編,但製片方不願妥協。

最後瓊瑤在台灣控告製片方獲勝訴,《窗外》不得在台灣上映。但瓊瑤並未在香港及新馬等地提告,等於默認製片方拍攝完成後可在海外上映。因此1973年《窗外》殺青後,由香港嘉禾公司代理,只在海外發行。

1973年別說沒有網路或光碟,連錄影機都還不普及,更別提有什麼盜版了,因此林青霞首次擔任女主角的電影《窗外》,大多數台灣人根本沒機會看到。

其實本魯這一代台灣人對林青霞的印象,反而是國民黨大力宣傳,小學課本裡的那位神話人物「愛國女童軍」,這是國立編譯館所編,小學二年級國語課本第3冊第10課〈國旗的故事〉:

「有一次,日本的軍隊攻打上海,我國的軍隊就開去那裡打敵人。

那時候,有八百國軍守著一個陣地,敵人攻過來,國軍就把敵人打退,國內國外的人,都佩服國軍的勇敢。

有一天,一個小學生跑到陣地裡,送給國軍一面國旗,對他們說:『勇敢的國軍,你們打退了敵人,全國同胞都佩服你們。』

八百國軍都很感動,就把這面國旗掛起來。」

送國旗的為何變成「一個小學生」?

這篇課文圖片上標示的「四行倉庫」,位於上海閘北區,是座鋼筋混凝土結構的六層大廈,創建於1931年,是當時閘北一帶最高大的建築,因為是由金城、中南、大陸及鹽業四家銀行共同出資興建,所以稱為「四行倉庫」。

1937年10月26日,中日兩國在上海激戰,國軍88師524團團長謝晉元中校,率領該團第1營約四百人,退守四行倉庫。由於倉庫與英租界太近,日軍在進攻過程中投鼠忌器,造成僵持對峙的局面。

10月28日夜間,在未遭戰火波及的租界裡,上海童子軍戰地服務團的女童軍楊惠敏,將一面青天白日旗裹在身上,外罩童軍制服,通過租界英軍檢查,將國旗送至四行倉庫。出來時還攜帶了一張號稱有八百個人名的守軍名單,返回租界後交給記者,被新聞界稱為「八百壯士」,楊惠敏與謝晉元兩人,也成為家喻戶曉的人物。

但小學國語課本裡說的卻是「一個小學生」,當年上海的媒體卻報導,楊惠敏出生於1915年3月6日,送國旗則在1937年10月28日,明明已經是22歲的大姑娘了,還讀過廣東的中山大學體育系,怎麼會是小學生?

戒嚴時代沒人敢問這問題,解嚴後媒體就開始逐步還原真相。2009年4月6日《東森新聞》記者張智偉與鍾家豪報導〈歷史翻案/四行倉庫楊惠敏冒死送國旗 走小路非渡河〉:

「八百壯士的英雄事蹟流傳千古,在歷史課本裡也留下了這一張照片,坐在正中間的是謝晉元團長,旁邊這一個是上官志標─謝晉元的副手,而他的後代是上官百成。

父親就是八百壯士歷史的參與者,上官百成透露一段秘辛,原來楊惠敏送國旗進四行倉庫,其實並沒有游過蘇州河,是沿著垃圾橋旁邊有一個通道直接進去的。

換言之,楊惠敏不僅沒有渡河,也沒有見到謝晉元,國旗她交給了衛兵,最後升上四行倉庫的那面旗,也不是楊惠敏送的那一面。

上官百成說,『當初一個國軍的部隊,確實他們有自己的國旗,可是就是說童子軍有獻旗進去,這也表示軍民合作。』

不過即使楊惠敏泳渡蘇州河送旗跟史實有出入,但是回想當年抗日如此艱苦,為了激勵軍隊士氣,其實這麼做也無傷大雅。」

1947年上官志標來到台灣,在台南縣政府擔任兵役科長,1967年9月過世。其實楊惠敏也在1947年來到了台灣。1976年國民黨黨營的中影公司,拍攝愛國洗腦片《八百壯士》時,楊惠敏也還健在。

但戒嚴時代國民黨掌控的鷹犬媒體,為什麼把《八百壯士》的宣傳焦點,全放在女主角「愛國女童軍」林青霞身上,卻有志一同都「冷處理」真人楊惠敏?而且楊惠敏到台灣後還改名為「楊希賢」,民族英雄應該恨不得全國都知道,為何課本不提,當事人還要改名?這背後的水就很深了。

國民黨為何「冷處理」楊惠敏?

松滬會戰結束後,楊惠敏也跟著國民黨撤退到重慶。1938年在宣傳部主任董顯光的保薦下,楊惠敏在3月8日婦女節接受了蔣宋美齡的表揚,隨後就代表中華民國到美國參加「世界青年自由大會」。

1939年楊惠敏再被選派訪問歐洲,見了英國與荷蘭的國王,以及義大利總理墨索里尼,尤其是德國總理希特勒。希特勒還把自己身上的勳章拔下來,別在楊惠敏身上,對她說:「妳就是德國男女青年的榜樣!」楊惠敏從此變成了國民黨宣傳的偶像。

1940年太平洋戰爭爆發,楊惠敏在香港加入了軍統局。1941年日軍佔領香港,楊惠敏負責策動及聯繫影星蝴蝶撤退到重慶,免得淪為日軍宣傳樣板。雖然自以為立下大功,不料卻得罪了局長戴笠,被安上「日本間諜」的罪名後關進監獄。

1946年3月,戴笠因座機撞山死亡之後,楊惠敏才被軍統局悄悄獲釋,但已坐了4年黑牢。1948年楊惠敏來台,但戴笠雖死,眾多徒子徒孫依然掌控情治機關,楊惠敏只好改名「楊希賢」,經介紹後與年過花甲,大她33歲喪偶的台大體育教授朱重明結婚,低調的在台北女師專任教。

1969年楊惠敏以個人名義出版《八百壯士》一書,1970年改名《八百壯士與我》,封面上以「楊惠敏述、張力行記、黃杰題」自保,交由博愛出版社出版。黃杰是當時的國防部長,鷹犬固然不會找楊惠敏麻煩,但黨國媒體有志一同,全都不報導楊惠敏的事。

1976年國民黨營的中影製作發行,丁善璽導演,林青霞主演的《八百壯士》上映時,楊惠敏想去看戲,中影只給了楊惠敏4張票。楊惠敏非常生氣,就跟劇中演員秦漢訴苦。為什麼找上秦漢?原來秦漢本名孫祥鐘,是孫良上將之子。死守四行倉庫的524團,隸屬於孫元良將軍的88師。

孫元良聽到楊惠敏被中影冷遇,非常生氣,就拿了3000元,印刷了一份當年死守四行倉庫的相關資料與照片,成為一本簡單的書,帶著楊惠敏去西門町中國戲院門口叫賣。隔天報紙即都以〈電影銀幕是主角,戲院門口當小販〉為標題,附上楊惠敏照片刊登出來。

國民黨中央看到了報導,恐怕「好事傳千里」,就飭令中影高層要「妥為處理」。於是中影前倨後恭,又把楊惠敏請來與女主角林青霞合影,發布在影劇新聞裡,算是給了楊惠敏與孫元良一個面子。

但戒嚴時代的鷹犬媒體,對國民黨的「風向」,全都也是好鼻師。林青霞為何會被黨國神話為「女神」?因為當時媒體不敢提到楊惠敏與戴笠的恩怨,所以愛國洗腦片《八百壯士》,完全都只報林青霞。因此捧紅了林青霞,卻絕口不再提楊惠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