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ID-19大流行持續三年對全球影響甚鉅,並引發經濟衰退。為此,世界衛生組織(WHO)提出了「大流行病協定」草案和「國際衛生條例」的修正草案,這2項文件成為今年第77屆世界衛生大會的討論重點。儘管我國不是WHO的會員國,無法直接參與會議,但我國在瑞士日內瓦與美國等理念相近的國家舉辦了專業論壇,深入探討這2項國際規範的內涵和運作方式。
衛福部長邱泰源在致詞中強調,修正國際衛生條例的重點在於加強監測、通報和資訊共享機制,以提高全球的應對能力。台灣在COVID-19疫情中是最早識別風險並迅速反應的國家之一,並積極與國際社會分享資訊,贏得了人民的信任,使防疫措施得以順利實施。台灣的經驗對於國際聯防機制的運作至關重要。此外,台灣正在改進疫苗獲取、醫療資源配置、科技工具應用、人權保護和處理不實訊息等方面,這些都與大流行病協定的目標一致。因此,台灣全力支持這2項條例和協議的通過與實施。
在今天的論壇上,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擔任主持人,邀請了美國Georgetown大學的特聘教授Lawrence O. Gostin——WHO大流行病協定的起草人和國際衛生條例修正委員會的成員,以及我國駐WTO大使羅昌發教授作為講者。他們就「在後疫情時代推動公平、團結與包容的大流行協定與國際衛生條例」以及「國際衛生條例與大流行病協定的效能缺口與包容性不足」提出了深刻的見解。疾管署首席防疫醫師林詠青也分享了台灣對於未來大流行挑戰的應對經驗。
與會者一致認為,防止疾病傳播和維護全人類健康是全球共同的責任,沒有任何國家應該袖手旁觀。大家都期待WHO能將台灣納入這兩項國際規範的簽署方,以共同監測新興病毒株,並分享病原體檢驗資料、疫苗或抗病毒藥物的研發和臨床試驗結果,為應對下一波大流行做好準備,讓台灣參與建立一個更具防疫韌性的國際社會。這不僅是台灣的願望,也是全球衛生安全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