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1)日晚上台灣公共策益、台灣智庫、台灣青年基金會、台灣教授協會、福和會、中央廣播電台、新頭殼、台灣公民人權聯盟、台灣勵志協會、亞洲政經與和平交流協會及US Taiwan Watch美國台灣觀測站、台灣青年法律人協會、Hello Taiwan等團體,共同於思享森林舉辦Y’s Day「週三青年日」第51場活動(「公正轉型」系列第3場),主題是:「數位轉型下的工作機會-青年如何獲得不被AI取代的關鍵能力」。
主持人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教授譚偉恩開場指出,數位轉型和淨零轉型已是大家不可忽略的趨勢,在這樣快速變遷的時代下,我們應該要從周遭生活著眼,培養挖掘問題的能力,試著找出自己的答案,解決未來的問題。
台灣公共策益召集人董思齊指出,隨著ChatGPT等AI工具技術的提升,除探討AI還能夠做到些什麼之外,一般人最常見的疑問就是AI對就業市場會帶來什麼衝擊。而其中,青年朋友最關心的議題則是,如何在這個不可逆的數位轉型過程中,獲取不被AI取代的關鍵能力。
董思齊認為,不論是哪個年齡層,要不被AI取代,最重要的還是必須提升自己的創造力及創新能力。其次,對青年朋友來說,應提升自己人際溝通的社交能力,因為「社會性」仍是目前AI難以做到的面向。最後,由於AI科技不斷地在發展,青年朋友必須不斷地學習與吸收新知,也必須動態地調整自己的心態,才能應對勞動市場的劇變與挑戰。
董思齊說,這個世代的青年朋友確實面臨著全方面的挑戰,不僅僅是氣候變遷、能源危機或是數位轉型等,過去世代所累積的後果,似乎全部疊加在這個世代身上。但回應這些挑戰絕不能只靠年輕族群,在青年人積極面對轉型的同時,整個台灣社會也必須透過「青年主流化」的過程,共同由下而上,協助青年世代建立起支撐應對能源與數位雙轉型的有機社會體,方能凝聚台灣的集體認同意識,並讓台灣的國家社會不斷地進步發展。
台灣大學電機系教授葉丙成表示,AI工具已深刻影響業界生態,要在AI工具時代保有競爭力,關鍵就是培養自學力和好奇心。在科技快速變遷之下,職涯與新技能的學習曲線已縮短至3到5年。因此,只有充滿好奇心的人,才能發現趨勢,也只有持續終身學習的人,才能真正把握時間紅利。
葉丙成也分享在AI時代,還是有工作很難被取代。其中之一是業務銷售能工作,因為這是需要跟客戶建立並維持信任的能力。許多人對業務銷售工作有負面的迷思,但其實銷售能力不僅是商業根本,而且是無法被AI取代的專業。其次,能洞察問題的人,不會被AI取代,因為AI雖然擅長解決問題,但唯有人類能理解人類的需求,挖掘問題、定義問題。
台灣AI實驗室創辦人杜奕瑾說,人工智慧時代最忌諱的就是「跟著模範做」,因為這樣永遠無法突破創新。有史以來,每當有新科技發明,就會造成工作變遷,這時絕對不要想著去模仿或者取代這項技術工具,而是要學會它、活用它,想辦法運用新技術工具來解決未來世界的問題,這才是「造浪者」創造下一波新浪潮的契機。
台灣區塊鏈大聯盟召集人楊方儒分析AI人工智慧和Web 3區塊鏈兩大科技趨勢,找出即將剷平現有專業工作的「科技推土機」,例如現在愈來愈普遍的AI生成工具,已使許多文字創作和插畫設計工作逐漸消失,AI甚至已能即興作曲,而許多青年嚮往的Youtuber工作,則已開始被虛擬主播取代,這是青年應該注意並及早掌握的時代變化。
1111人力銀行高階獵才中心總經理林奇葳直言,九成以上的受訪者都害怕跟不上人工智慧時代,但人類應了解自己的價值,充分發揮自己優點,並借助科技來彌補不足之處。林奇葳說,在職場上,企業將更重視求職者的人格特質、自學以及發現問題的能力,因此建議青年培養其他人或科技都無法取代的特色。
與談結束後,主持人和青年們也提出「文組需要的基本能力」、「AI生成式工具的法律問題」、「如何引導師生了解AI」等問題,與談者也深入地一一分析與回答。
Y’s Day「週三青年日」系列活動會持續舉辦,5月8日Y’s Day週三青年日主題是「轉廢為能,脫離魯蛇!青年不可不知的循環經濟新視野」,邀請詹順貴(本全律師事務所律師)、許文龍(中華民國工業區廠商聯合總會執行副秘書長)、陳俐甫(台灣教授協會會長)、趙家緯(台灣環境規劃協會理事長)、江雅綺(臺灣海洋大學法政學院教授)、張國鑫(光宇工程顧問股份有限公司執行長)以及台灣公共策益召集人董思齊一同參與。
台灣大學電機系教授葉丙成。 圖:台灣公共策益提供
台灣AI實驗室創辦人杜奕瑾。 圖:台灣公共策益提供
1111人力銀行高階獵才中心總經理林奇葳。 圖:台灣公共策益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