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金融時報」報導,面對中國的軍事威脅,台灣政府規劃打造台版 SpaceX 建自有星鏈。星鏈是馬斯克(Elon Reeve Musk)的火箭公司 SpaceX 運營的人造衛星網際網路通訊系統。以利在戰爭等特殊情況下有高速網路系統可使用。

「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台灣的「國家太空中心」正與數名海內外投資者進行初步討論,規劃自太空中心現有的一個衛星部門分拆出一家公司。工業技術研究院產業服務中心組長廖榮皇表示﹔「俄烏戰爭給了我們深刻的反思。即使(星鏈)的建造成本很高,但在特殊背景下,擁有自己的人造衛星服務的價值是無限的。」在俄羅斯去年 2 月全面侵略烏克蘭後,SpaceX 提供的 Starlink 低軌道衛星高速網路系統在協助烏克蘭維持資通訊等基礎設施運作方面扮演關鍵角色。Starlink 屬於非同步衛星(non-geostationary satellite)系統。SpaceX 在人造衛星互聯網行業佔據主導地位,馬斯克長期耕耘電動車的中國的市場,使中國成為特斯拉(Tesla)除美國之外的第二大市場。馬斯克與中國深厚的商業聯繫引起台灣的擔憂,台灣政府決定自己打造一個不受中國影響的人造衛星網路。

台灣經常遭受中國的網路攻擊,加上中共解放軍幾乎每天都會侵擾其水域和空域,相關動作在近年來不斷增加。台灣政府表示,希望在 2026 年之前將第1顆通信人造衛星送入軌道,並在兩年內將第 2 顆人造衛星送入軌道,同時還將研發另外 4 顆測試衛星。蔡英文總統承諾為台灣的太空計劃提供 400 億台幣,目標開發成完全由台灣製造和控制的人造衛星互聯網網路。

現任數位發展部部長兼國家資通安全研究院董事長唐鳳坦言,太空中心的相關低軌道衛星服務要幾年後才能開始運作。不過,數位發展部已著手進行實驗,在台灣700個地點設置非同步衛星接收器,尋求確保台灣在戰時的網路頻寬。

數位發展部已經就利用現有衛星網路達成協議。 2023年8月,政府與盧森堡中軌衛星SES合作,2023年11月,中華電信宣布與 Space X 對手公司歐洲衛星「一網公司」建立合作關係。台灣國防部資助的智庫國防安全研究院研究員曾怡碩表示﹔「我們需要投資不止一個系統,不能把所有的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廖榮皇聲明:「有40多家台灣公司參與衛星供應鏈的打造。」

台灣製造的衛星網路不僅能為台灣提供一個替代的通信系統。它可能會使台灣在未來幾年成為關鍵技術的生產者,就像它是世界上大多數先進半導體的產地一樣。台灣新創公司創未來科技(Tron Future Tech)創始人王毓駒表示﹔「台灣在半導體和電子製造方面很強大,太空是一個我們可以利用這種優勢的新行業,」創未來科技為政府計畫的一顆衛星做載荷測試。台灣面臨的挑戰之一是發射衛星的火箭費用。大多數火箭只能使用一次,而且需要大量的燃料,因此成本太高,只有「富裕」的政府才能負擔。

「金融時報」報導也提及,部分業界人士對由政府支持成立的台灣低軌道衛星公司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表示懷疑。目前國際市場由SpaceX稱霸,SpaceX也是唯一具衛星發射能力的相關企業,此外還有數十家新創公司爭搶投資資金。太空科技的美國資訊科技分析暨顧問公司「高德納」(Gartner)副總裁芮伊(Bill Ray)認為,部分SpaceX的競爭者已面臨財務困難,最終市場上只會有4或5家全球性的供應商,「你要怎麼作出市場區隔」?

其他業界人士則認為,非同步衛星市場即將來到轉折點,較小型的國家也有機會參與。台灣的國家級投資公司「台杉投資」科技基金合夥人吳錦城說,這些國家包括日本、南韓、澳洲,「台灣也有興趣成為其中一分子」。

台灣新創火箭發射公司 TiSpace 創始人陳彥升說明,2005 至 2016 年,此計畫中所有進入太空的台灣衛星都是在美國發射的。陳延森在台灣國家太空中心的前身工作了十多年。而2023年,台灣的研究和氣象衛星由法國阿里安航天公司以及 SpaceX 合作,發射升空。

唐鳳也點明了:「我們想同時與儘可能多的供應商合作」台灣的目標是避免被特定衛星供應商綁住,保有「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