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畫場景以紐約為背景,不難看出是導演別於原著,出彩琢磨下的區隔設定,紐約今日多元文化面貌,是各國先民前後移居匯聚融合的成果,貫穿影片的幾首曲子,曲曲蘊含萬事萬物皆似夢幻泡影般的有為法。如球風火樂團暢銷名曲〈九月〉,連結重複出現不復存在的地標性建築,意謂世間變數無法預料。又如描寫父子情懷的愛爾蘭民謠〈丹尼男孩〉,傾訴無情戰火導致別離的傷感,這是小民難以力抗的悲涼。中國城一幕播放著〈康定情歌〉,又何嘗不是消解兩強親暱過後的人事反差無常,影片再再經由音樂傳遞訊號,要愛就要及時。
一本構圖線條簡約,沒有文字敘述與人物對白的連環漫畫小說,當細琢改編而成一部動畫電影時,情節維持不用對白,焦點著重於角色肢體語言和情境氛圍的設計營造,完全憑藉著色澤鋪陳與境域聲效,以此獵取觀影者目光下的同理感受,在全球影視製作環境重度誇大劇情、擴張想像,極度渲染科技視覺效果的當下,依然撼動觀眾,除故事核心意義之外,扣準的是,賦予不同年齡層各取所需的寓教於樂能量。
西班牙動畫片《再見機器人》(Robot Dreams),忠實體現原著精神,一反好萊塢與日本動漫偏重商業流水線式製作結構,逆勢突圍,採簡潔樸素手法,將人類差異行為具體鏡像化,把心底喜悅、失落、妄想和遺憾作層次分類,導演帕布羅‧貝嘉(Pablo Berger)嘔心雕琢人際間的情分課題,這種屬於親情、也是友情、看似愛情的分子,被融合後打散在無常時空中,諭示著每個人,必須好好過好與珍惜現下生活的每分每秒。
故事講述擬人化的狗和牠購買組裝並賦予生命的機器人,像親人,是朋友,更勝愛侶地過著晨昏依偎相伴、歡樂與共的日子,怎奈災難降臨被迫分離,兩顆渴望重聚的心,開始在現實與幻想中堆疊,行動自如的一方,不斷尋求新事物,填補等待重聚的空虛;受困一方,依托著想像,強忍淒冷的時光,然而,絕非上天考驗捉弄,而是世間無常的不滅,兩人緣分最終由因果造化決定,結局看似悲傷收場,實為紅塵俗世亙古不變的常況,時間是良藥,無論彼此身在何方,堅信雙方都會過得好好的,又何苦拘泥地久天長。
從漫畫原著到動畫電影,故事架構與劇情脈絡能夠原封不動的主因,全歸芝加哥知名圖像小說家莎拉‧華倫(Sara Varon),她以沒有文字,巧使無聲勝有聲的感知法則,任由接觸者不分年齡,即可透過每一格漫畫盡情開拓思惟所及的空間,讓內心與生俱來的情感因子自動伸展,又讓情節對話,任隨讀者自開腦洞填入,其真理便是「時間療癒力」可以刷淡一切,讓面對挫折的人,或家長教育孩子過程,懷抱希望之後,勇敢務實地回到生活日常。
電影則像極了一封寫給漫畫的情書,畫面每顆鏡頭切換,遠較真人拍攝更講究功夫,區區一頁數格漫畫,細細將其解構為十來分鐘的橋段,沒有絲毫對話干擾,注意力可以充分集中在劇情衝突和情感聯繫之上。角色與背景所勾勒的線條清晰而生動,主體局部陰影,徜徉在柔和的藍與莫蘭迪灰間,以及大面積的棕色裡,時時散發著鮮明的視覺美感,這種掌握畫面說故事的基調,對應大人或小孩,統統具備魅力難擋的吸引力。
動畫場景以紐約為背景,不難看出是導演別於原著,出彩琢磨下的區隔設定,紐約今日多元文化面貌,是各國先民前後移居匯聚融合的成果,貫穿影片的幾首曲子,曲曲蘊含萬事萬物皆似夢幻泡影般的有為法。如球風火樂團暢銷名曲〈九月〉(September),連結重複出現不復存在的地標性建築,因九一一恐攻而倒塌的雙子星大樓,意謂世間變數無法預料。又如描寫父子情懷的愛爾蘭民謠〈丹尼男孩〉(Danny Boy),傾訴無情戰火導致別離的傷感,這是小民難以力抗的悲涼。中國城一幕播放著〈康定情歌〉,又何嘗不是消解兩強親暱過後的人事反差無常,影片再再經由音樂傳遞訊號,要愛就要及時。
抽離一般觀影欲得的幸福滿足感,標識出現實生活周遭常見的議題,提供一個從錯誤中學習的契機。舉凡親情、友情、愛情總會改變,都會消亡,只能靠時間替補空缺,當面對孤獨、陪伴、喜樂、淚水與堅持,就認真地感悟放手的藝術。故事主角狗最終得到新機器人,那時牠已更懂得照顧珍惜現有的一切,正如影片致敬《綠野仙蹤》所透露的涵義,人生處處充滿荊棘與磨難,惟有無懼困難,直視無常,執念毋須執著,以樂觀心穩健邁步,路途上,必會相遇休戚與共的好伴侶。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