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同樣重視時間,尤其科舉制度建立以後,讀書考試求取功名,是一種扭轉個人、翻轉家庭的好機會,即使擁有家財萬貫,都知道不宜過度沉迷於享樂,而錯失年少最佳的學習時機。名人勸學,多作正經八百,偶爾也有因時空環境因素,滋生出不同的理解趣味。如中唐時期留下的樂府七言絕句〈金縷衣〉就是典型的雙關語意作品之一,這首絕句雖已無從查考出自誰手,卻為當時的鎭海節度使李錡所喜愛,他常在自家宴客場上,讓他的愛妾杜秋娘獻唱助興,也因演出場合關係,詩意經常遭人戲謔地拿來和青春、愛情等兒女香豔情事畫上等號。
【楔子】
明代作家羅懋登在著作《三寶太監西洋記》第十一回裡,為女兒家憂心蹉跎了歲月,在故事中寫下幾句警世唱詞:「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寸金使盡金還在,過去光陰那裡尋?」這「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遂為數百年來民間流傳的一句名諺,唱詞說明:「時間等同金錢般珍貴,但金錢是買不到時間的,因為,錢花光了還賺得回來,時間若消失了,就永遠也找不回來。」
這句諺語常被用來強調韶光易逝,勸人要惜時如金。現代人講求時間管理,時間運用得當,自然可以成就許多事務,甚至懂得運用昌明科技的人,還能有不同的功業選擇。
古代人同樣重視時間,尤其科舉制度建立以後,讀書考試求取功名,是一種扭轉個人、翻轉家庭的好機會,即使擁有家財萬貫,都知道不宜過度沉迷於享樂,而錯失年少最佳的學習時機,於是各種勸勉珍惜時光,讀書、學習宜趁早的言論或文類、古籍隨處可見。
名人勸學,多作正經八百,偶爾也有因時空環境因素,滋生出不同的理解趣味。如中唐時期留下的樂府七言絕句〈金縷衣〉就是典型的雙關語意作品之一,這首絕句雖已無從查考出自誰手,卻為當時的鎭海節度使李錡所喜愛,他常在自家宴客場上,讓他的愛妾杜秋娘獻唱助興,也因演出場合關係,詩意經常遭人戲謔地拿來和青春、愛情等兒女香豔情事畫上等號。
【詩詞新解】
〈金縷衣〉唐 佚名(或作 杜秋娘)
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
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
你呀!不要老把金玉財寶這類身外之物看得那麼重,該趁著年輕體壯時多增加些志趣。要瞭解青春歲月就像初綻的鮮花一樣嬌嫩,可以攀折的時候,就該當機立斷地採摘下來,否則,等到花朵枯態敗露、乾涸凋萎以後,想摘,只剩折取空枝的遺憾啊!
詩意淺白明示「金縷衣」絢爛溢彩、迷炫心扉,雖價值連城,切不可因物喪志,年少才是人生活力最為豐沛,學習力直達顛峰的時期,人生這個階段,相對於金縷衣,自當更加珍惜。好似採花者,必取燦爛耀眼的當下,而非等到瓣落凋零、粉怨香愁時,才空嘆錯過了花期。藉此勸戒年輕學子不要目光短淺,貪戀眼下的享樂,所謂青春難再,要把握時光,趁年少抓緊機遇,奮發進取。
晚唐大詩人杜牧讀後有感,在寫下〈杜秋娘詩〉的同時,於詩序裡特別補述了杜秋娘的身世,並在詩句「與唱金縷衣」旁加注所唱的〈金縷衣〉原唱句(即今人所見的原詩)。到了淸乾隆內閣學士沈德潛編纂《唐詩別裁》時,則直接將〈金縷衣〉作者署名為杜秋娘。
組合「一寸光陰一寸金」七個字的人,是晚唐詩人王貞白,他好學愛讀書,接近廢寢忘食的地步,總覺得時間永遠不夠用來鑽研學問,有一回,他正聚精會神地用功研讀,被旁人吵雜的聲音所中斷,回神才驚覺時間過得真快,於是,寫了首〈白鹿洞〉詩作:「讀書不覺已春深,一寸光陰一寸金。不是道人來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尋。」
就字義上而言,「已春深」是指春天又快過去了。詩裡的「道人」不是修道之人,更不是路過的行人,而是院裡的僕役。這首詩意思是說,讀書可是會著迷的,只要認真投入,忘卻時間也挺正常,何況,時間就是金錢,不掌握時間勤勉讀書哪成。要不是被外頭一陣打雜侍役的笑鬧聲所干擾,現在還盡情地埋在周公、孔子的教義精髓裡呢。
古人對抄襲的看法,和現代略有出入,用相對較文雅精確的文字稱作「仿」,是模仿者對被模仿者的一種敬重,起而效法,李清照酷愛歐陽修的詞句「庭院深深」(據考證另有馮延巳為作者一說),所以,多首作品起頭直接套用「庭院深深深幾許」,這不算「剽竊」,是在向原創者致敬。南宋理學大師朱熹,顯然是讀過王貞白的〈白鹿洞〉,否則,筆下成就的詩作〈偶成〉不會予人似曾相識,而有一脈延展的感覺。
〈偶成〉 南宋 朱熹
少年易老學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
未覺池塘春草夢,階前梧葉已秋聲。
還覺得自己青春正盛呢!哪曉得彈指間已兩鬢斑白,倒是學問這種玩意兒,真是學海無涯學不盡呀。所以,珍惜每分每秒非常重要,千萬不能隨隨便便讓它給溜掉了。不要小看時間飛逝的速度,剛還繾綣在春塘邊碧草如茵的夢境中,一覺醒來,屋前臺階上早已布滿梧桐落葉,隨著捲掃的秋風而窸窣作響。
〈偶成〉全詩涵義,恰恰體現〈白鹿洞〉前兩句的旨趣,「一寸光陰不可輕」作為「一寸光陰一寸金」的濃縮精簡版,其心不言而喻,而「未覺池塘春草夢,階前梧葉已秋聲。」則是「不覺已春深」的情境加長版,同樣都在提醒求取學問是條刻不容緩的漫長之路,但時間稍縱即逝,以此奉勸大家務必愛惜光陰。
然而,虛度光陰的現象,殺傷力最強、最無感的一種叫作「拖」,沒關係!反正來日方長,凡事「還有明天」不是嗎?問題是,如果還有明天一切好辦,很無奈,一天拖過一天,等同沒了明天,時間就這樣白白溜失掉。
明朝是文學史上「民歌」稱王的時代,民歌種類中,勸世歌謠少不得與珍惜時間有關,闡述「明天」論調最膾炙人口的,非錢福作品〈明日歌〉莫屬。
〈明日歌〉明 錢福
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
世人苦被明日累,春去冬來老將至。
朝看水東流,暮看日西墜。
百年明日能幾何?請君聽我明日歌。
明天啊明天,過完了今天還有明天,明天是永遠過不完的。若是人生的價值觀建立在凡事都留待明天的話,那麼,一生很容易落入一事無成的結果。
這個道理,大家看似都懂,卻苦陷於「明天」這個迷思而無法自拔,眼睜睜地任由時序變化,春去秋來、寒來暑往;日復一日、年過一年,不知不覺中,老齡轉眼就來臨。
試問?誰不渴望,晨起愜意地漫步溪畔,欣賞那潺潺溪水東流下,蕩漾的粼粼波光;誰不嚮往,傍晚時分徜徉山坡上,坐望夕陽西沉滿天彩霞,散放的金碧輝煌。雖然水東流、日西沉這種自然規律不會消失,但想擁有這等無憂無慮、自由自在的生活,今天不努力留待明天可能嗎?
既然了解這個道理,想想人生在世,若無法管妥當下,又能真正有效率地抓住幾個明天呢?聽完這首〈明日歌〉,請自行決定是否依然繼續蹉跎下去?
明日,作為未來時間單位縱使無窮,對應個人生命,卻極為有限,人在短暫生命裡,實體物質常可失而復得,唯有時間,不似大自然循環得以綿延久遠,人在當局者迷下,惰性容易掩蓋時間的急迫性,等到白頭,才恍然虛擲了人生。這須靠智慧,或仰仗智者提攜教誨,方能幸運避免。
今日事今日畢
錢福歌謠裡,用老生常談的口吻反覆提及「明天」,主要告誡人們勿過度依賴明天而養成「拖延」的習慣。人人都了解,時光不會倒流,人生僅此一回,天下沒有白吃宴席的道理,想擁抱美麗人生,就該把握時間,秉持「今日事,今日畢」好好努力,否則,只能在渾渾噩噩下,繼續浪費人生。
或許,有人會懷疑?懂得抓緊時間,努力學習、增加實力和活得有價值沒有絕對關係,北宋名相呂蒙正在作品〈破窯賦〉裡已明白點出關鍵之所在,「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蜈蚣百足,行不及蛇;雄雞兩翼,飛不過鴉。馬有千里之程,無人不能自往;人有凌雲之志,非運不能騰達……人道我賤,非我不棄也;人道我貴,非我之能也,此乃時也、運也、命也。」
的確,時間背後很難避開一命、二運、三風水的不確定論調,〈破窯賦〉會充滿著宿命觀點,那是與呂蒙正發跡前,以及在官場三度拜相的起伏間,飽嘗人情冷暖所致,只稍讀過呂蒙正的故事,肯定的是,他日後所有機會,是年輕入仕前,爭取時間苦學聖賢知識的結果,我們可以同意,「努力」不見得成功,但不努力,恐怕連一絲成功的機率都沒有。
【詩人簡介】
〈金縷衣〉佚名
杜秋娘,中唐時期著名歌妓,根據杜牧〈杜秋娘詩並序〉明載為「杜秋」,金陵女,《資治通鑑》則稱杜仲陽。初為叛臣李錡侍妾,後被納入憲宗後宮。元和十五年穆宗即位,任其為漳王李湊傅姆,至文宗廢黜李湊受累削籍為民,賜歸故里。杜牧過金陵時遇年老貧困的杜秋,作〈杜秋娘詩並序〉簡述身世。詩中附注「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李錡長唱此辭。」該詩於《樂府詩集》中,收錄在李錡名下,《全唐詩》為佚名。淸人沈德潛編纂《唐詩別裁》則署名為杜秋娘。
〈偶成〉
朱熹,南宋著名大理學家。字元晦,又字仲晦,小名沋郎,小字季延,齋號晦庵、考亭,晚稱晦翁、遯翁,又稱紫陽先生、紫陽夫子、滄州病叟、雲谷老人等,諡文,稱朱文公。是儒學集大成者,世尊稱為朱子。與北宋程顥、程頤合稱「程朱學派」。為徽州婺源人士。十九歲中進士,歷任泉州同安縣主簿、南康軍知軍,提舉江西、浙東常平茶鹽公事,漳州知州、秘閣修撰,潭州知州兼湖南安撫使等,曾為甯宗皇帝講學。一生倡導「格物致知」,提出「三綱五常」是社會永存不滅的最高道德標準。著述繁富,有有《四書章句集注》、《楚辭集注》、《周易讀本》、《太極圖說解》《通書解說》,後人輯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語象》等。
〈明日歌〉
錢福,又名福華,字時斂,又字與謙,因住松江鶴灘附近,自號為「鶴灘」。明代華亭(今上海市)人。少時勤奮讀書,七歲能作文,才思過人,年少即為知名秀才,二十九歲科考狀元及第,授翰林院修撰。生平致力詩文、工八股,才氣縱橫,詞鋒所向無與倫比。喜飲酒,性格豪爽,常飲至醉而言語傷人,終招謗議。入仕三年後,託病告歸遂不再出仕。著有《鶴灘集》六卷(附《鶴灘遺文》一卷)、《尚書叢說》等,輯有《唐宋名賢歷代確論》十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