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國人工等成本高漲,以及美中貿易戰、疫情、俄羅斯侵略烏克蘭等接踵而來的不利局勢,製造業流失日益嚴重。《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稍早創造出一個新的名詞:「另類亞洲」(Altasia),並指出台、日、韓、印、孟加拉與除了緬甸之外的東協國家將吸引從中國出走的製造業。
《經濟學人》的報導指出,「另類亞洲」(Altasia)是「另類亞洲供應鏈」( the alternative Asian supply chain)的縮寫,是美國和中國之間不斷擴大的地緣政治裂痕,迫使全球製造商在亞洲其他地方尋找新的生產基地所造成的結果。
報導指出,「另類亞洲」在出口方面與中國勢均力敵。 在截至 2022 年 9 月的 12 個月裡,「另類亞洲」向美國出口了價值 6340 億美元的商品,略高於中國的 6140 億美元。 但中國的出口更多地集中在電子產品上,這是一個重要的類別,而 Altasia 的出口商並非都擅長於此。
在技術工人方面,兩者也接近。廣泛認為是主要工作年齡層—受過高等教育的 25 至 54 歲人口在「另類亞洲」擁有 1.55 億,略高於中國的1.45億。
報導指出,大國競爭並非製造業從中國流失到「另類亞洲」的唯一因素。 中國的勞動力成本隨著國家的日益繁榮而飆升,現在遠高於南亞和東南亞部分地區(儘管「另類亞洲」最富裕的新加坡和日本工資更高)。 去年,中國的製造業勞動力成本為每小時 8.31 美元,而印度、泰國和越南等地則不到 3 美元。 一些低成本和低利潤電子產品製造商甚至在美中貿易戰之前就已經遷出中國。
儘管如此,中國的生產能力難以復制。「另類亞洲」的多元化經濟體並不像中國那樣作為一個整體共同運作。「另類亞洲」各國儘管藉由一些貿易協定放寬監管壁壘,但基礎設施和物流是巨大的挑戰。 然而對於許多企業而言,尋找替代中國的生產基地現在是當務之急。 他們可能會在未來幾年探索「另類亞洲」的機會。
經濟學人創造出Altasia的概念,稱將吸引從中國出走的製造業 圖:翻攝自The Economist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