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最新型地球觀測衛星「大地 3 號」(Daichi 3)已經研發完成,能從太空識別地表上約 80 公分的物體,可以期待用於發生土石流等自然災害時,能迅速掌握受災情況,以及協助製作各式地圖、觀測海岸線、雨林面積等自然地貌。

《日本放送協會》(NHK)報導,「大地 3 號」是由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 JAXA )和三菱電機開發,高約 5 公尺、寬約 16.5 公尺、深約 3.6 公尺、重量約 3 噸。

「大地 3 號」的特點是安裝在頂部的傳感器,與 2011 年結束運營的「大地 1 號」相比,畫質解析度提升約 3 倍,可從地表高度約 670 公里的太空,識別地表上約 80 公分的物體。除了現有的藍、綠、紅色和近紅外波長的光外,「大地 3 號」還新加入了「沿海」、「紅邊」的觀測。「沿海」是波長比藍色光短的區域,由於水中光粒子減少的可能性較小,能更容易捕獲反射光,從而可以測量海岸等水的深度和湖泊。「紅邊」則是介於紅光和近紅外光之間的波長,能夠在有植被的情況下,透過光反射強的特點,實現各種作用。

在傳輸方面,「大地 3 號」每秒最多可以傳送約 1.5GB 的資料,傳輸速度也比舊機型提升 2 倍以上。

「大地 3 號」預計在本財年由日本新型旗艦火箭 H3 發射。三菱電機衛星系統部副部長大野新樹表示,雖然因為從頭開始發開和新冠疫情影響,但還是完成了「大地 3 號」,希望未來能夠在減災、防災等方面發揮作用。

報導稱,「大地 3 號」的主要目的,是監測和掌握地震、暴雨所引起的土石流、山體滑坡、火山爆發等自然災害的情況,也能用於幫助繪製地圖。

「大地 1 號」於 2006 年開始服役,在 2011 年完成 311 大地震的受災觀測後除役。後繼機型「大地2號」(Daichi 2)在 2014 年發射升空,透過其不受日夜及天候影響持續進觀測的特點,在地形變化、熱帶雨林面積及確認因大地震造成的地殼變動等領域發揮一定功用。

與「大地 1 號」(左圖)相比,「大地3號」(右圖)畫質解析度提升約 3 倍。   圖:翻攝自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