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每人擁有適足糧食權,是聯合國《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公約》保障基本人權的重要一環,但人類似乎從未達到這個理想目標。由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世界糧食計畫署和歐盟共同發布的《 2021 年全球糧食危機報告》顯示, 55個國家和地區至少1.55億人陷入糧食危機級別或重度糧食不安全狀況,年增加約 2,000 萬人。當前氣候變遷惡化、新冠肺炎疫情未息、俄烏衝突,使得全球糧食危機益趨險峻,陷入饑餓的人口恐在短期內持續飆升。

俄羅斯侵烏加劇糧食短缺

據瑞典烏普薩拉大學(Uppsala University)研究, 2011 年至 2020 年間,全球武裝衝突的數量增加大約 50%。武裝衝突劇增必然影響農業生產,今年2月24日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之舉,因雙方都是糧食出口大國,讓全球糧食短缺問題雪上加霜。據美國農業部 2021 年統計,俄羅斯和烏克蘭兩國共占全球逾 4 分之 1 小麥出口,以及約 2 成玉米和 8 成葵花油出口。國際穀物理事會(International Grains Council, IGC)數據顯示, 2020 至 2021 年,俄羅斯是全球第四大糧食出口國,烏克蘭排名第三,烏俄兩國合計佔全球糧食出口22%。

戰事影響所及,甘比亞、黎巴嫩、吉布地、利比亞、突尼西亞和巴基斯坦等主要依靠烏克蘭小麥進口的國家遭受嚴重衝擊。世銀表示,烏克蘭小麥出口量占上述國家小麥進口量 40% 以上。埃及高達 80% 的小麥依賴俄羅斯進口,短期內恐連麵包都一塊難求。世界糧食計畫署(WFP)也示警,該組織經管的小麥供應量近 5 成來自烏克蘭,該國遭俄羅斯侵略以來,世界糧價飆漲,供應成本劇增,將衝擊全球糧食安全。有「歐洲糧倉」之稱的烏克蘭糧食庫存區遭俄軍狂轟猛炸,加以農地耕種停擺,也逐漸陷入糧荒,烏克蘭總統顧問烏斯登科(Oleh Ustenko)指出,國內糧食儲備僅夠維持 1 年,如今無法播種,將衝擊國內及全球供應,造成烏克蘭甚至國際人道危機。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Volodymyr Zelenskiy)今年 3 月 22 日向義大利國會演說強調,俄羅斯侵略烏克蘭將導致全球饑荒,此說並不誇張。

全球小麥進口受俄烏戰事影響,多國主要供應鏈斷裂,蘇丹小麥價格每噸高達600美元,比去年同期增漲180%。 圖:擷自推特@wenjiebc

另一方面,俄羅斯在戰爭期間宣佈禁止穀物出口,封鎖烏克蘭出海港口,糧食無法外運,導致全球掀起一股糧食保護主義浪潮,匈牙利、阿根廷、土耳其等國陸續宣佈禁止穀物出口措施。

糧食短缺隨之帶來價格上漲,俄羅斯入侵烏克蘭 1 個月後,全球小麥價格上漲 21% 、大麥上漲 33% 、部分化肥上漲 40% ,漲勢驚人。糧食上漲環環相扣,作為小麥替代品的玉米和大米市場價格因而往上走高。聯合國警告,隨著糧食貿易中斷、未來耕種作物受阻,目前已創紀錄的糧價恐再暴增 22% ,且戰事造成化肥、燃料成本飆升,屆時非洲、中南美洲、中東、東南亞的中低收入國家將首當其衝,影響甚鉅。

全球超過 23 億人吃不飽 非洲饑餓人數最多

 2021 年 7 月 12 日,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國際農業發展基金、聯合國兒童基金會、世界糧食計畫署、世界衛生組織聯合發佈《 2021   年世界糧食安全和營養狀況》,是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後第一份全球評估報告,其中提到:「 2015 年前後,饑餓現象已開始呈上升之勢。令人不安的是, 2020 年無論是從絕對數量還是占比來看,饑餓人數都在急劇增加,增幅超過人口增速:據估計, 2020 年的食物不足發生率約為 9.9% ,高於 2019 年的 8.4% 」。

報告也指出,疫情不只對個人、家庭收入造成影響,且肉類、奶製品、穀物等食品更創下 10 年來最高價格,重創糧食供應及各國提供糧食援助的意願。從饑餓人口分布來看,一半以上( 4.18 億)的食物不足人群集中在亞洲; 3 分之 1 以上( 2.82 億)位於非洲;還有一小部分( 6 千萬)位處拉丁美洲及加勒比區域。非洲是饑餓人數增幅最大區域,食物不足人數占總人口的 21%,是其他區域的 2 倍以上。總體而言,超過 23 億人(占全球總人口的 30% )無法保證全年獲取充足食物。

烏克蘭為世界農業大國,受戰爭以及印度禁止小麥出口影響導致小麥庫存銳減,為全球帶來糧食危機。 圖 : 翻攝自頭條號/探訪大神

疫情爆發迄今已延續兩年半,不只讓許多國家農業生產受阻,交通運輸也深受影響,中國大陸因採取清零政策,只要碼頭工人出現染疫,便立即封港,例如深圳鹽田港及貨物吞吐量最大的寧波舟山港都曾關閉,上海疫情在今年 3 月大爆發,這個全球最大港口運轉旋即遲滯;美國及許多國家因疫情也陷入塞港貨輪暴增的困境,導致糧食價格飆升,委內瑞拉、葉門、阿富汗等 30 餘國因無法購得糧食,出現嚴重饑荒。

極端氣候持續惡化 饑荒有增無減

 2021 年非洲馬達加斯加經歷長達 40 年來最嚴重的旱災,部分地區甚至連續 4 年未降雨,飽受乾旱衝擊,無法耕種,估計超過 100 萬人面臨饑餓威脅,是全球第一個因氣候變遷導致饑荒的國家。受氣候變遷影響的國家沒有貧富之差,已開發或開發中國家,都遭受極端氣候帶來的旱澇之災。

今年 2 月 28 日,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發布《第六次評估報告第二工作組報告:氣候變遷影響與調適》指出,隨著氣候惡化,更多原住民將失去他們賴以生存的土地、水和生物多樣性;愈來愈多證據指出,氣候變遷衝擊許多依賴自然生態獲取食物的地區。

從 2019 年以來的高溫天氣,有些國家爆發旱災,美、歐乾旱頻繁,澳洲森林大火嚴重影響畜牧業和農業。中國大陸則因2020年及2021年相繼出現洪災及風災,糧食收成也受到衝擊。

極端氣候與人類長期破壞自然環境與大量排碳密切相關,解鈴還需繫鈴人,只有全球各國共同攜手才能有效化解這道難題。 2021 年 11 月在英國召開的格拉斯哥 COP26 氣候峰會,正是各國因應氣候暖化承諾減碳的重要會議,近兩百個國家談判達成《格拉斯哥氣候協定》,是好的開始,後續就看各國落實減碳的決心。

農業分析機構警告,全球只剩下大約10週的小麥供應儲備,糧食危機拉警報。圖為印度民眾曬小麥。 圖:達志影像/路透社

中國大陸囤糧不手軟 推升國際糧食飛漲

中國大陸是糧食生產大國,也是世界最大糧食進口國,每年進口超過 1億噸糧食, 2021 年糧食進口達到 1.65 億噸新高。然持平而論,中國大陸每年自產的糧食,尤其大米、小麥大多都能自給自足,據中共農業農村部及海關總署數據, 2019 - 2020 年度,稻穀年度總消耗量約為 1.97 億噸,國內稻穀年度產量約為 1.99 億噸,產量仍大於消耗量。

近年習近平一再強調糧食安全,「堅持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對內,今年中共中央一號文件比往年花更多篇幅強調耕地保護,要求穩定全年糧食播種面積,產量保持在 1.3 萬億斤以上。

對外,大舉進口糧食,以 2021 年為例,玉米進口量較 2020 年成長近兩倍,達 2,835 萬噸,小麥進口量 977 萬噸,雙雙創下新高紀錄。稻穀及大米進口量 496 萬噸,也較 2020 年成長 68.7% 。《日本經濟新聞》引述美國農業部推算, 2022 年上半年中國大陸的糧食庫存在全球庫存量占比分別是玉米 69% 、白米 60% 、小麥 51% ,換言之,中國大陸人口占全球不到 2 成,卻儲存全球一半以上玉米和其他穀物。中共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今年 2 月承認,當前糧食庫存總量充足,處於歷史高位,特別是小麥和稻穀兩大口糧品種占總庫存的比例超過70%。

聯合國糧農組織指出,2021 年全球糧食價格平均年漲 28% ,創下 10 年來最高紀錄,非洲饑荒人數是 8 年新高,饑荒主因是食品價格上漲。而「廣積糧」是中國大陸當前糧食政策主軸,國際間認為中國大陸是推升國際糧食價格的推手,目前仍積極囤糧中。

糧食分配不均亟待解決

影響全球糧食安全的因素,還包括以植物當燃料的生質能源需求不斷增加。位於巴黎的國際能源署(IEA)將現代生質能源描述為再生能源中「被忽視的巨人」,預測未來5年內將超過太陽能、風能和水力發電,然將土地轉而生產生質能源,剝奪落後國家寶貴的農業土壤。為了減少糧食與能源間的衝突,已有科學家建議各國政府限制生質能源的規模。

糧食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根本,「民以食為天」,饑餓不僅會讓人失去理性,也會導致政權衰亡,古今中外社會動盪與革命都因饑餓而起。目前全球對於氣候變遷已積極尋求因應之道,但對糧食分配不均的問題,卻略顯消極,亟待國際正視。

如今烏克蘭還有 1,300 萬噸的玉米和 380 萬噸的小麥無法順利出口,至今至少損失 15 億美元。   圖 : 翻攝自頭條號/探訪大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