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史館今(23)日舉辦《舊金山和約》及《台北和約》生效 70 週年研討會,專家學者一同討論兩和約的「國際政治思維」、「歷史過程」 與「國際法意涵」等主題,希望能讓國人了解兩和約對台、澎主權歸屬的意義,更關注台灣的國家定位問題。

副總統賴清德表示,期盼此研討會能深化多元學術交流、探析國際政治情勢、建構創新前瞻思維,以增進台灣前進動能。受邀擔任貴賓的立法院院長游錫堃表示,開羅宣言雖提到將台灣、澎湖群島等歸還中華民國,然而這些戰爭期間的文件、宣言,只是表達盟國對戰後處置的意向,依照 1952 年生效的《舊金山和約》內容,並未規定台灣的主權歸屬,因此台灣、澎湖並不屬於中國。

台灣新世紀文教基金會董事長陳隆志因人在美國,於是以錄音方式進行演講,發表自己支持「台灣的國際法律地位過去未定、現在已定」的主張。

此次研討會共發表 9 篇論文,針對兩和約在國際政治中的位置,張國城教授指出,日蘇兩國對北方四島的爭議及蔣介石的反攻大陸政策,深化了台灣的地位及中華民國領土的未定。有關和約的簽訂,台灣歐盟研究協會副理事長王思為認為是韓戰爆發後,在美國主導下對台灣地位暫時性的權宜安排,目的是保衛臺、 澎不受共黨勢力侵犯。

中正大學蔡育岱教授針對兩和約的意涵進一步指出,「中華民國台灣」的論述雖符合民眾最大公約數的好處,但恐會落入大中華的框架。在兩和約的歷史過程方面,國史館廖文碩簡任協修提到,由於英國承認中共,其外交部法律顧問認為台北和約日本放棄主權,但未實際移交,人民自決才是成為獨立國家的條件。

國防大學任天豪教授指出,外交部在台北和約簽訂之際關注的是如何在冷戰架構下執行反攻大陸的目標。政大李福鐘教授認為,台北和約是日本在美國的壓力下所簽訂,這讓蔣介石有代表「全中國」的表面勝利,卻也造成日後的外交挫敗。

對於兩和約國際法意涵的探討,新台灣國策智庫研發長李明峻表示,日本雖以中華民國政府為簽訂和約的對象,但延續舊金山和約的聲明放棄臺、澎,未明言歸屬,且和約適用範圍僅限中華民國政府控制的領土,因此為日後中日友好和平條約鋪路。

有關中國締約權問題,台灣國際法學會副秘書長林廷輝認為台北和約未超過舊金山和約,且在日本片面廢除後已成為歷史文件。成大副教授陳怡凱說明兩和約的國際法效力,中華民國政府為代理美國在台灣行使信託統治,並在美方同意下成立流亡政府,但隨著這樣的承認因退出聯合國與美中建交而撤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