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爆炸時代,社會亂象也多,如何處理複雜的人際關係,成為現代人每天必修的課題,新頭殼特別與台北市臨床心理師公會合作,推出三個專欄,由臨床心理師們執筆,為讀者們提供一塊心靈沉澱的園地,三個專欄刊出的時間分別為: 《愛情紅綠燈》: 每月 3, 13, 23 日刊出 《親情芬多精》: 每月 6, 16, 26 日刊出 《職場多巴胺》: 每月 9, 19, 29 日刊出。
隨著最近各種被稱作震撼彈、核爆等級的頭條消息,各種三觀的刷新,與不同出乎意料的崩壞,像追劇般更新進度的同時,會不會有某些片段其實似曾相似。倘若說白一點,這會不會也代表著我們原本對於某個人、某種狀態,其實擁有一定的想像和預期,當事實與腦袋中設想的不同時,才會出現此起彼落的衝擊;而在關係裡又何嘗不是,很多時候甚至可以稱之為,在愛中的粉紅色泡泡、美妙濾鏡等等,而愛著愛著,那些到最後與我們認知有極大出入的究竟真的是對方,還是某種程度上,衝擊一部分其實源自我們最初的想像?
泡泡種類因人而異、可能或大或小,有些的人泡泡源自過往的人際經驗,好比說尚未萌生就熄滅的愛戀泡泡、無疾而終的等候泡泡、舊愛還是最美的泡泡、好聚好散的灑脫泡泡、深受打擊的黑色泡泡…。除此之外,也有些泡泡可能源自更早期的經驗,包括與原生家庭、與主要照顧或依附對象等,早年在心裡種下的芽,說不準到底未來會長成什麼,但從未被悉心照料過的土地,在那片貧瘠上,在尚未灌溉前就期待充滿生機,最終換得的失望與挫折,究竟能歸誰呢?
又或者眼看對方一開始就放著荒土不管,任由你獨自奮力開墾、流淚流汗,那些我們邊覺得鼻頭心頭都酸,還邊想著「也許會不一樣吧」的時候,那些每每被自己忽略掉的不安、困惑、矛盾等訊號,會不會打從某些時候開始,我們其實就有感覺到?那些視而不見、粉飾太平、否認或裝糊塗的泡泡,一定或多或少出現過吧?可能因為愛、因為某些複雜的情感、因為捨不得、因為責任、因為家,又或者因為執念,讓我們不知不覺就常駐在泡泡裡。
身處在泡泡中的感受沒有絕對的好壞對錯,正因為在泡泡裡,待久仍免不了萌生委屈與無止盡的心酸,盼能在那些我們覺得無從選擇、毫無退路,以及再更遍體鱗傷之前,有機會知道哪些是我們知道但從未正視的、哪些期待只能是我們的想像、哪些想要的未來再忍也不會到來,然後能從泡泡裡踏出來,過上真正想要的生活。
文:徐于茹/臨床心理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