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伊始,要先聲明,本文在探討房地產的投資性時,不是要談大炒家如何炒地皮,而是就一般市井小民的資產配置或投資儲蓄的角度而論。
前文我們談過從自住需求的觀點來看,人生買房該如何抉擇,也講過自住的房子不一定要用買的,買來的房子也不一定要自住,那麼如果不是用來自住,買房子當然就是為了投資。用投資的房子所賺到的租金,去租更符合自己需求的房子來住,也是調合居住需求與房產投資的一種方式。
講到投資工具的選擇,就必須先想好自己對投資獲利的期待是什麼?是希望透過短期操作、快速獲利來翻疊自己的資本?還是對抗通貨膨脹,保護自己的資產?又或是希望儲蓄的投資來增加穩定的被動收入,提升自己的所得,並保障退休生活?另外,投資前也需要考慮自己口袋的深度,才不致於錢沒賺到,反而先被套牢,讓自己陷入財務的危機。
房地產作為一種投資工具,它有幾種特性。首先,它所需要的資金門檻相對比較高,但是融資的槓桿也比較大。以六都不算偏遠的蛋白區來說,一間一至兩房的住宅通常總要千萬元之譜,自備款至少需要兩成,也就是200萬以上。不過,如果房子與個人的信用條件不算太差,貸款大概總能貸到七成或八成,而且還款期限可以長達20年至30年,還可以有還款寬限期,這都是其他投資工具很難比擬的。因此,房地產不適合零存款或資本太少的人進場,但適合想要以小搏大,透過財務槓桿用小資本換取較大獲利的投資者。舉例來說,買一間25坪,每坪40萬的房子,總價要1000萬,自備款只要200萬,持有期間如果靠收租來支付利息,假設若干時間後,房價上漲一成,來到44萬一坪,總價就漲了100萬。換句話說,暫且不計稅金與其他交易成本,投資者用200萬元的本金,就能換取100萬元的毛利,獲利率高達50%。
不過,不要這樣就以為房地產很好賺,相較於股票或其他交易市場成熟的票券而言,房地產的第二個特性,就是價格的起伏週期相對比較長,一個週期動輒好幾年,那個人人搶著買房的熱炒期,一個人一輩子遇不到幾次。再加上房地產的變現效率很差,一棟房子的交易從釋出,到找到買家成交,再到過戶完成取得現金,通常總要兩、三個月。所以,房地產比較不適合需要資金靈活運用的投資者,如果想要短期內快速進出獲利,房地產也不是好的選擇,除非遇到特殊的時機。但是,房地產很適合願意用時間換取資本利得的投資者,畢竟長期而言,房價多半是屬於溫和走高的格局。
對了!千萬不要相信什麼「零元買房」的話術。這幾年房地產的熱潮,使得坊間出現一些透過鼓吹「零元買房」來集資的投資客。所謂的「零元買房」,說穿了其實就是煽動投資者極度擴張信用,全額借款來買房。但是房地產跟所有的投資工具一樣,有漲有跌有風險,而且價格起伏週期又長,過度擴張信用的結果,一但被套牢是非常危險的事。
房地產的第二個特性是它的收益相對穩定。投資股票未必會有股利的收益,但是買房出租,只要地點不是太差,穩定收租不是困難的事,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儲蓄存房子當包租公、包租婆的原因。一般來說,越是菁華的蛋黃區,租金投報率越低,但房價越抗跌;相反地,到了蛋白區的城鎮,租金投報率反而越高,可是房價也許就不那麼堅挺,或者漲幅跟不上蛋黃區。以台北市而言,市中心的租金投報率大約落在2~3%,也就是總價1000萬元的房子,每年的租金可以收到20~30萬元。但若到了都會區以外的小市鎮,有時候租金投報率可以上看6~7%,或至少4~5%的物件不算罕見。總體而言,如果追求的是長期穩定的收益,特別是保障退休後生活品質的被動收入,房地產還是算是不錯的選擇。
房地產的第三個特性,是它的趨勢相對比較透明可見。不像股票,公司內部的資訊通常外界很難得知,股價對消息面的反應也非常敏感,房地產所在地的未來發展趨勢,建築品質的良窳,還是比較容易看得見的,或許這也是房地產投資一直受到普羅大眾青睞的原因。
不過,這幾年台灣人口走向負成長,「居住正義」的社會呼聲也響徹雲霄,房地產投資客在某種程度上,社會形象有負面化的趨勢,政府因此不斷推出打炒房的政策,這些都是投資者在投資前不可不納入考慮的不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