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爆炸時代,社會亂象也多,如何處理複雜的人際關係,成為現代人每天必修的課題,新頭殼特別與台北市臨床心理師公會合作,推出三個專欄,由臨床心理師們執筆,為讀者們提供一塊心靈沉澱的園地,三個專欄刊出的時間分別為: 《愛情紅綠燈》: 每月 3, 13, 23 日刊出 《親情芬多精》: 每月 6, 16, 26 日刊出 《職場多巴胺》: 每月 9, 19, 29 日刊出

婉蓉(化名),已婚,育有一個兒子、一個女兒。工作穩定,子女乖巧,對自己人生還算滿意,唯獨高齡82歲的父親三年前確診失智症,自後需定期追蹤回診,因為母親已經不在了,這段期間都是婉蓉撥空陪病照顧。

罹患失智的父親,除了失智問題以外,還有高血壓、胃潰瘍的問題也需要服藥。

最近婉蓉發現,每次提醒父親該吃藥的時候,父親就變得神色不對,整張臉「奧賭賭」,有時候還會反問婉蓉:「好端端的,為什麼要吃藥」?婉蓉向父親解釋,父親並不買單,還因此朝婉蓉發了頓脾氣。

拒絕服藥是失智患者常見的行為問題,為什麼會拒絕吃藥?原因有很多,因認知能力退化,不曉得自己為什麼需要吃藥;即便經家屬解釋過後,因為記憶力不佳,很快又忘記吃藥的原因。另外也可能是「奇摩子問題」,情緒不佳,不願意配合吃藥。

面對患者的拒絕反抗,照顧者難免心裡會有點受傷。就像婉蓉面對老爸爸,不敢說無微不至的照顧,但起碼四個小孩當中,就只有自己每天在爸爸旁邊陪伴,明明出自於愛的關懷,卻被傷得最深,想起來心裡很是委屈。

以輕度失智而言,規律服藥治療當中是相當關鍵的一環,不過如果是缺乏病識感的患者,服藥這件事經常使照顧者感到挫折且困擾,以下提供幾個心法給失智照顧者參考。

第一步最重要的是保持冷靜,情緒不被勾動:

失智長輩拒絕吃藥,確實令人「快要抓狂」,根據我在臨床上所聽聞,「懷疑照顧者餵毒下藥,碎念,向其他家人告狀」、「堅持不吃,把藥藏起來或吐在地上」.....。

我了解,這個時候的情緒實在很難不受影響,但是如果跟著一起激動起來,往往引起長輩更大的反彈抗拒,最後對誰都沒有好處。

曾有個家屬跟我分享一種方式,他每次遇到這種狀況的時候,會先起身拉開距離,心裡默念數數,從1數到100;一方面讓自己不要被失智長輩的言語刺激而失控回嘴,一方面讓場面冷卻,等到長輩心情冷靜下來,再連哄帶騙的讓他把藥給吃了。其實這個方法跟心理學教養法當中的暫停隔離法(time-out),有異曲同工之妙,核心概念都是運用時間暫停與空間隔離,在雙方都不受傷的前提下,減少暴怒怒罵、威脅、情緒勒索的情形發生。

第二步,恰到好處的鼓勵

罹患失智,大腦退化,主控情緒的杏仁核受損,使他們無法像腦功能正常者,能夠換個角度思考,自己調適消化負面情緒,情緒也比較敏感,一點小事,心情容易大起大落。

通常失智長輩吃軟不吃硬,同樣的出發點,換個說法會順利很多。

「你看你又不吃藥,不吃你就等著越來越嚴重,到時候就不要怪我沒提醒你」;

「再過幾天就要回診了,你好好吃藥,這樣門診的時候,醫師才知道你很努力很厲害啊」。

兩句話背後的動機都是希望長輩好好吃藥,但是聽起來完全不同感受,讓長輩了解自己不是被逼迫的,能夠好好聽取說明。

而且不只是聽的人感覺比較好,說的人也會感到省心許多。

第三步,醫囑的重要性

建議有一位長期配合、長輩也熟悉的神經科/精神科醫師。

這裡有個重點,「長輩熟悉」的醫師。

為什麼呢?罹患失智是個「不斷在失去」的經驗歷程,每過一天,腦海就像少了一片拼圖,他們的內心也會害怕,也難掩脆弱。此時如果有個人提供他們所缺乏的「熟悉性」,能夠定期反覆出現於記憶,可帶來安定心神之效。

特別是當長輩不願配合時,照顧者可以耐心將處方簽唸給長輩聽,說明這是XX醫師交代的,甚至可以在就診的時候,請門診醫師幫忙寫張醫囑單,作為安心之用。如果長輩沒有病識感,堅持自己沒病不需要吃藥,可以適時用善意的謊言,告知這是醫師鼓勵可以吃,吃「健康」、「保養」的。

整體而言,照顧原則並不複雜,只不過在面對失智患者發作的當下,要能平心靜氣,還真不容易,需要經驗與練習。

身為照顧者最重要的心法,是要了解到患者是因為大腦生病退化,難以覺察自己的所言所行,並非故意,很多時候還真的不能與之「一般見識」。轉個念頭,運用一些小技巧,相信可以減少卡關的情形。

同時,在照顧他人之餘,別忘了照顧自己,千萬別把自己給累壞了。

文:林岱葳 臨床心理師

(本專欄由新頭殼與台北市臨床心理師公會共同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