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爆炸時代,社會亂象也多,如何處理複雜的人際關係,成為現代人每天必修的課題,新頭殼特別與台北市臨床心理師公會合作,推出三個專欄,由臨床心理師們執筆,為讀者們提供一塊心靈沉澱的園地,三個專欄刊出的時間分別為: 《愛情紅綠燈》: 每月 3, 13, 23 日刊出 《親情芬多精》: 每月 6, 16, 26 日刊出 《職場多巴胺》: 每月 9, 19, 29 日刊出

當我們想要減少一些壞習慣時,常會遇到一個關卡叫「破戒效應」。 這個效應大概長這樣:「啊,本來要減重不要吃澱粉的,但今天又亂吃了東西,好煩,算了吃都吃了,爛就再爛一點也沒差」,接著暴食。不曉得這樣的情境常不常見?當我們想要建立新習慣,但一次沒有按新規則走,變覺得自己要徹底失敗、不會改變了。接著總要自暴自棄一陣子之後才能再重新努力,但一陣子後又故態復燃,久而久之就失去自己能改變的信心。

被舊習慣帶著走後,跑出來的念頭是什麼?「我好爛、我就是不努力、我一輩子沒出息」。這些自我批評是有功用的嗎?也許是想要督促自己,想要幫忙自己改變。但可惜的是,自我批評成了把自己擊倒的最後一拳,情緒潰堤後反而陷入一個我很爛但沒力氣努力的掙扎裡。

Kristin Neff教授指出自我疼惜(self compassion)是「開放且面對自己的苦難,用關心和友善的方式去經驗這樣的感受和對待自己,用一種了解和非評價的態度對待自己的不足和失敗,且了解自己的經驗是一般人都會有過的經驗。」。談到自我疼惜,也許有人會想這是懶惰,給自己藉口得過且過,但自我疼惜除了自我友善的成份,也包含共通人性與正念的要素。

在自我疼惜的狀態下推動我們的力量是自愛,而自我批評的推動力是恐懼。面對挫折用自我疼惜的態度,我們也許會這樣看挫敗的經驗:每天飲食控制不容易,尤其我留意到現在壓力比較大就變得非常想吃垃圾食物,控制不了我覺得挫折和生氣(正念),但這種慾望和破戒是很常見的難題,很多人也會因此而沮喪(共同人性),謝謝我自己明明覺得不容易,還是想著要改變(自我友善)。當我們帶著自我疼惜的態度面對挫折時,我們較能留意到此刻真正需要的,用長遠對自己好的方式照顧自己。

跌倒在所難免,跌倒本身就提供學習的機會,自我疼惜帶著自愛、自我支持,陪你走得更遠更穩,拉你一把,跌倒時不需要再用批評踐踏自己。信任自己可以透過自然挫折來學習。祝福你在習慣養成的路上自在從容而踏實。

文:游芙雅 臨床心理師振芝心身醫學診所、綻芯諮商所

(本專欄由新頭殼與台北市臨床心理師公會共同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