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爆炸時代,社會亂象也多,如何處理複雜的人際關係,成為現代人每天必修的課題,新頭殼特別與台北市臨床心理師公會合作,推出三個專欄,由臨床心理師們執筆,為讀者們提供一塊心靈沉澱的園地,三個專欄刊出的時間分別為: 《愛情紅綠燈》: 每月 3, 13, 23 日刊出 《親情芬多精》: 每月 6, 16, 26 日刊出 《職場多巴胺》: 每月 9, 19, 29 日刊出

21歲的阿健剛從大學畢業,初入社會對於職場生活充滿憧憬,同期中有積極表現自己的人,也有沉默不愛與人來往的人。43 歲的晶晶入社會逾 20 年,在公司是主管階層,單身有房,是眾人眼中的女強人,看不慣上班閒聊、公事上常出錯的後輩。67 歲的澤哥退休後,彷彿生活失去重心,後來養了寵物,展開新的互動關係。不管在職場的哪個階段、職位,都少不了人際互動及相處,讓我們一起透過職場中的人際互動來面對自己,並且站穩自己。

個體性 VS. 團體性

日本心理學權威河合隼雄先生撰寫的《大人的友情》一書中提到,任何一種人際關係 背後,都有「友情」在運作。思考友情,同時幫助我們思考人性。大家常說,職場如同小型的社會場,若職場佔生活中大部分的時間時,那麼職場已經不能算是社會的縮影,而是主要的生活場域!自己的行事風格、待人處事的想法,都會影響到在職場中與人的交際相處。

新人初入職場,如何讓自己熟悉環境,卻又不被認為是標新立異,在亞洲文化中,團體的整體性是很重要的一點。當然,前提是認同團體的整體性相比於個體獨特性重要,才會「心甘情願」在團體中調整自己的定位。因此,在職場交際中若覺得「鬱悶」或「身心俱疲」,那表示自己的自由意志被束縛了,然而在職場關係中免不了會遇到「勉強自己」的時候(諸如:應酬、做自己不想做的事…等等)。倘若發現自己在職場互動中感到挫折,或者無法感受到快樂, 進而明顯影響到工作時,建議應找信任的人聊聊自己在職場中的人際互動壓力。

道不同不相為謀

志不同不相為友,意指「我們合不來,無法一起共事」。在職場中,有留意過自己容易對於同事、下屬或主管的哪些特質或行為看不順眼,或特別有氣嗎?根據心理學大師榮格提到 的「陰影論」(Shadow)中,陰影指的是我們人格中某些自己無法接納的部分,也是潛意識中去否認,不去面對的特質。在《黑暗,也是一種力量》一書中提到,「我們對別人某個行為的憤怒,通常代表我們身上存在尚未解決的部分」。因為我們把自己無法面對的缺點投射到別 人上,透過人際互動,映照出自己的內心,探照出潛意識想隱藏的陰影。下次當我們遇到無法一起共事的人時,透過停下來思考對方是何種行為和特質讓我們惱火,來更了解自己並圓融職場關係。

文:許芳綺臨床心理師/任職於桃園長庚兒童心智科

(本專欄由新頭殼與台北市臨床心理師公會共同合作)

許芳綺臨床心理師   圖:許芳綺/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