傾銷」是國際貿易過程中的一個負面名詞,相對於正常進出口貿易行為,傾銷是透過各種政策工具來降低產品價格,取得與其他產品的競爭優勢,以「價格優勢」來形成不公平競爭,進而奪取市場的佔有率,甚至出現產品競爭中的價格壟斷情形,導致其他競爭產品無法獲利,帶來的損害可能導致其他產品無法生存。

反傾銷 WTO解決爭端仍有待商榷

而通常會出現傾銷的關鍵在於政府透過補貼來提升產品的價格競爭優勢,換言之,因為政府在關稅上給予特殊的優惠待遇,使得該產品的成本降低,甚至低於正常的市場價格,迫使其他產品價格無法與之競爭。一般來說,對此情況,進口國會採取「反傾銷調查」,若傾銷事實確立,便會加諸「傾銷稅」來讓該進口產品價格提高,以維持本地產品的市場生存機會。

實務上,各國政府在WTO的框架下是擁有反傾銷的權力,若造成進出口雙方的矛盾與衝突,就會透過WTO的爭端解決機制進行裁決,不過通常要走入這個階段並不容易,這和主要大國對於WTO經貿矛盾標準的認定有關,過去一段時間,美國便因為不滿WTO爭端解決機制而消極抵抗;不過,日前美國貿易代表戴琦在上任曾表示,美國將會回到WTO與盟友合作進行制度改革,至於未來WTO能否扛起全球貿易的裁決功能,短期內仍是未知數。

鋁箔陶瓷面磚台灣損害調查結果出爐

然而,我國財政部關務署今年也將陸續出爐兩件反傾銷調查,一是針對中國進口的鋁箔,另一是針對印度、印尼、越南、馬來西進口的陶瓷面磚。前者以認定對我國產業造成損害,至於是否課徵臨時反傾銷稅則待後續公告;後者也已有初步認定對國內產業帶來損害,接下來將針對傾銷事實進行調查。

由於國際經貿關係影響著各國的經濟利益,當然也左右了廠商的獲利空間,因此,無論是透過關稅或非關稅手段,甚至課徵反傾銷稅都會牽動著敏感的政經神經,所以許多政府都會謹慎處理,以防出口國以反制關稅加以報復,深怕因小失大必須有權衡之計。

價格低、進口比高不必然等於傾銷事實

從「陶瓷面磚損害初步調查報告」結果來看,在價格上,近年來國內自產陶瓷面磚的市售價格已連年降低,但是主要出口國的產品價格也有著不同幅度的減少,但是仍有一定程度的價差,平均價格落差幅度將近我國自產市售價格的四成左右。

此外,若以占比來看,印度與越南的價格最低,其在台灣進口的占比也是位居前兩位,顯然價格與市場占比之間存在著正相關,而縱然國內自產陶磚的市售價格下滑,來自這四個國家進口的市場占有率卻是緩步上升,顯然在價格上,若再對照主要進口國與我國產量的占比超過八成來看,台灣的陶瓷面磚確實面臨進口挑戰的壓力日益顯著。

財政部此次的調查結論指出,自印度、越南、馬來西亞及印尼產製進口的陶瓷面磚確實對國內陶瓷面磚產業造成實質損害,這正是政府必須關注的基本面,也就是該行業別在國內市場中,正面臨著來自國外進口的競爭事實,而且因為競爭確實帶來一定程度的損害;有趣的是,如同前述所言,傾銷事實並不是單以價格競爭優劣來評判,而必須要來自有造成傾銷的行為,並因此帶來不公平的競爭結果。

換言之,印度等四國的陶瓷面磚是否對我國產品帶來競爭不公,仍必須看是否來自出口國的政府補貼而產生價格競爭優勢,進而對我國產品帶來損害,這解釋著該報告結論提及如須進行最後調查,不排除其他任何新增不同之事實與分析,而獲致不同之結論。

政府能否有所作為應審慎國際貿易形勢

簡單來說,如果某國為了出口陶瓷面磚給予大量的政策補貼,使得其價格低於正常的市場價格,進而讓進口國國內的相同產品受損,甚至造成相關產業或整體經濟的衝擊,那麼傾銷事實就非常明確;不過,單就這次的報告結論來看,商品進口所帶來的損害不一定是傾銷所造成,除非有其他事證可以證明,否則難以作為傾銷之控訴。

不過,傾銷調查過程冗長,難道等到結果出來政府才能有所作為嗎?其實除了尚不能課徵平衡稅之外,政府仍有政策工具可以加以因應,這包括技術引進、研發補貼及國內標章等措施,只是,這仍必須在完整的調查後再來考慮採行為宜,一來免於落入模糊傾銷的困境,讓國際出現支持貿易保護主義的認知,二來也必須考量是否會引發貿易反制,這都必須有審慎的考量。

陶瓷使用用途廣泛,在瓷磚與藝術上都很常見   圖:鶯歌陶瓷博物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