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爆炸時代,社會亂象也多,如何處理複雜的人際關係,成為現代人每天必修的課題,新頭殼特別與台北市臨床心理師公會合作,推出三個專欄,由臨床心理師們執筆,為讀者們提供一塊心靈沉澱的園地,三個專欄刊出的時間分別為: 《愛情紅綠燈》: 每月 3, 13, 23 日刊出 《親情芬多精》: 每月 6, 16, 26 日刊出 《職場多巴胺》: 每月 9, 19, 29 日刊出

親愛的父母:在教養的旅程中,我們可以不時停下來想想我們在其中扮演怎樣的角色,其實我們對自己角色的認定常會影響我們在教養上的態度和方式,曾有位心理學家說父母像是園丁的角色、照顧孩子就像是照顧一座花園,我覺得這個比喻很貼切,身為一個園丁,需要付出時間和精力灌溉,通常要過一些時間才能看到成果,也需要給孩子時間和空間成長,孩子就會逐漸長出自己的姿態和樣貌,而在照顧的過程中,也會經歷各種酸甜苦辣的滋味。

不像我們購買一些電器用品或其他產品時會附上說明書,只要照著說明書的步驟一步一步操作即可,在教養的旅程中,並沒有標準的操作手冊或說明書,雖然有許多書籍可供參考,但每個孩子有不同的先天氣質,且成長的狀況也不盡相同,父母之路通常都是透過自己不斷摸索和調整而來的。但好消息是父母有本能的直覺想做好教養這件事,只是需要一些方向的指引和思考。我們想成為怎樣的園丁?我們的父母是如何灌溉我們?他們灌溉我們的方式會如何影響我們灌溉自己孩子的方式呢?有時我們會猛然發現我們對待孩子的方式竟然和父母對待自己的方式如此相像。而這些思考有助於我們在教養中保持彈性和調整。

我們的父母角色可能有時會不經意地從園丁轉換成木工師傅的角色、希望把孩子雕刻成我們想要的樣子,當我們從園丁變成木工師傅的角色時,我們會變成想要去控制孩子,而當教養變成控制時,我們會很容易去威脅斥責或懲罰孩子、孩子也容易變得情緒化和叛逆,若我們能適時轉換回園丁角色,便能和孩子建立情感的連結,這樣的連結也才能對孩子的行為產生正向的影響。

我們也很容易會為自己貼上好父母或壞父母的標籤,而我們如何看待自己、也會在無形中影響我們和孩子的親子關係,但其實並沒有完美的父母,只有盡力的父母。所以親愛的父母:在教養的旅程中我們盡力就好。

作者:楊彥芬臨床心理師/石牌鄭身心醫學診所

(本專欄由新頭殼與台北市臨床心理師公會共同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