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爆炸時代,社會亂象也多,如何處理複雜的人際關係,成為現代人每天必修的課題,新頭殼特別與台北市臨床心理師公會合作,推出三個專欄,由臨床心理師們執筆,為讀者們提供一塊心靈沉澱的園地,三個專欄刊出的時間分別為: 《愛情紅綠燈》: 每月 3, 13, 23 日刊出 《親情芬多精》: 每月 6, 16, 26 日刊出 《職場多巴胺》: 每月 9, 19, 29 日刊出

就讀國二的小芬,有一個大她八歲的姊姊,姊妹倆親密無間、無話不談。小芬常常覺得,自己未來也要成為像姊姊一樣,樂觀、開朗又優秀。這一天,小芬一如既往在圖書館準備會考,突然接到媽媽的來電─她崇拜和嚮往的姊姊,自殺了。

自那之後,媽媽觀察小芬情緒不太穩定,有時會說「想和姊姊一樣」的話。媽媽很擔心,認為自己應該和小芬談談,但必須堅強的在喪女之痛中善後各種事情,已讓她心力交瘁,也擔心刻意的討論會勾起小芬的傷痛…

當親人自殺離世的非預期性失落,往往會形成家庭成員各種複雜難解的情緒,悲痛、震驚、不解、自責、生氣…等等。自殺常成為遺族間不能說的秘密,家庭成員有志一同地將這件事深埋心中,努力恢復日常生活,但情緒卻依舊故我的在心中蔓延、發酵。

面臨相似經驗時,我們可以試著這樣做:

1.優先照顧自己的情緒

不論在家庭中擔任著怎麼樣的社會角色,脫下身分的外衣,我們都也只是有血有肉的普通人。面臨巨大變動的壓力,調適自己的情緒已不容易,內在資源總有不足的時候。若我們無法達到自己的期待,難免又形成新的壓力。暫時放下部份被賦予的責任,關照自我的狀態,允許和包容情緒存在。

2.接納不同的哀悼方式和時程

每個人的性格特質和生命經歷都不盡相同,該花多長的時間、用哪一種形式復原,各自有適合的方法。接納彼此的獨特性,不需要對差異感到焦慮或評價,互相尊重和陪伴,一起走過傷痛。

3.允許開誠佈公的討論

雖然討論這些事情讓人覺得很不舒服,但若有機會與意願,可以主動展開一段接納、不批判的對話,開放地分享彼此的心路歷程,可能會發現那些遺憾和困惑的感受,其實大家都有,自己並不奇怪。而也可以讓所有親友明白,自殺可以安全的被討論,即便未來自己面臨相同的困境,也可以提出與尋求協助,而非視為禁忌。

4.尋求專業的協助

家人間一起做一些喜歡的事、運動,或與朋友聯繫,都可以增加正向的共同生命經歷與意義,讓生活逐漸回到原本的軌道。但不論是重大關係失落,或死亡議題帶來的衝擊,多少會牽扯到我們內心深處糾結的潛在議題,而持續影響著我們。如果你觀察到自己或家人的情緒並沒有隨著時間好轉,甚至有惡化趨勢,建議即刻與專業心理衛生人員聯繫。一旦決定面對痛苦,就有機會知道,該如何與之相處

作者:江雯筠 臨床心理師

(本專欄由新頭殼與台北市臨床心理師公會共同合作)

江雯筠臨床心理師   圖:江雯筠/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