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爆炸時代,社會亂象也多,如何處理複雜的人際關係,成為現代人每天必修的課題,新頭殼特別與台北市臨床心理師公會合作,推出三個專欄,由臨床心理師們執筆,為讀者們提供一塊心靈沉澱的園地,三個專欄刊出的時間分別為: 《愛情紅綠燈》: 每月 3, 13, 23 日刊出 《親情芬多精》: 每月 6, 16, 26 日刊出 《職場多巴胺》: 每月 9, 19, 29 日刊出
一句傷人的話可以刻在心底很久,還可能遺傳下去。大月是個努力的女孩,在她的童年,父母為經濟忙、壓力大,少聚在一起,若有,也多是一場唇槍舌戰,大月多是獨自走過成長的任務。成人後,她很早結婚,想給自己的孩子一個有愛流動的家。她發現成為母親後,即便她希望孩子能感受到愛,但過去照顧者對她的不耐煩、怨懟,那些「妳怎麼那麼笨」、「養妳這個廢物」…這些念頭感覺,總是無時無刻出現在她的生命裡,也包括對待孩子。她總是在焦慮、忍耐、暴怒、後悔說出那些傷人的話之間循環。
在Nadine Harris醫師的著作《深井效應》中,提到了童年逆境。童年逆境指兒童在成長過程持續地面對恐懼、害怕的壓力經驗,這包含情感、身體的虐待或忽視,比如:經常性地被嘲諷侮辱、家人間極少互相照料和關注…等等(詳細內容可參考「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ACE」問卷)。根據研究,童年逆境分數較高的人,大腦被改變了,他們相對童年逆境分數低的人,對類似狀況的情緒反應程度較高,相對容易進入「戰或逃」的反應中。動物在戰或逃的反應下,大腦會讓身體有力量可以防衛、攻擊或逃走,這增加生存的機會。但我們可以想像,如果戰或逃無法按現實環境需要,很容易有反應,我們便很難安定,自然不容易在關係裡體驗安全和給予愛。
回到成人的大月身上,身為成人的我們可以改寫這樣的循環嗎?以下方向提供參考:
1.照顧好你自己:Nadine Harris醫師提出了六項有助益的因子分別是「睡眠、心理健康、健康的人際關係、運動、營養、正念」。
2.調整生理反應再教養:觀察自己,焦慮或要爆炸時,暫時轉移注意力,慢慢地吐氣,也許跟能讓你安心的人聊一聊,讓你的情緒大腦冷卻一下,一方面做為孩子調節的示範,二方面讓理性大腦有機會登場運作。
3.認識自己的有限和使用資源:我們難以完美地準備好當父母。所以不管是在育兒上或當自己,壓力是種求助訊號,不是你不好,記得連結可能的資源和求助。
作者:游芙雅 臨床心理師(振芝心身醫學診所、綻芯諮商所)
(本專欄由新頭殼與台北市臨床心理師公會共同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