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爆炸時代,社會亂象也多,如何處理複雜的人際關係,成為現代人每天必修的課題,新頭殼特別與台北市臨床心理師公會合作,推出三個專欄,由臨床心理師們執筆,為讀者們提供一塊心靈沉澱的園地,三個專欄刊出的時間分別為: 《愛情紅綠燈》: 每月 3, 13, 23 日刊出 《親情芬多精》: 每月 6, 16, 26 日刊出 《職場多巴胺》: 每月 9, 19, 29 日刊出
最近收聽線上廣播,剛好聽到節目在討論世代間對訊息理解與查證能力的差異,我想以下是許多人的經驗:某位長輩在家庭群組傳送一段文字或影片,內容通常是健康或政策資訊,但與醫療知識或現實情況有落差,訊息傳出後,某些家人可能給予正向回應,其他家人沉默不語,而少數晚輩看完後,告知此為錯誤訊息,接著群組一片沉默……。
這樣的場景不只出現在通訊群組裡,也發生在家族聚會中,例如:長輩開始詢問結婚、工作的問題,然後提出說服或教育晚輩的理由,結果就開啟一場「大戰」。
群組與聚會情境看似不同,但說到底就是世代想法與行為模式的差異──長輩認為這是有益的,且知識多來自經驗或單一來源,但晚輩有其想法或不同查詢訊息的方式。
當世代間出現價值觀落差時,晚輩該回應嗎?如何溝通?以下幾點為拓展思考的方向:
1.先別急著立刻回應
讓自身情緒穩定下來,因為受到情緒影響的回應,常會帶來負面結果,你可以先轉移話題或做其他的事。
2.試著聽見需求
仔細思考長輩話語背後的意義,在通訊群組中,長輩常透過資訊來表達關心;在聚會中,長輩也許希望透過經驗來幫助你,或者想被家人肯定與尊重。試著先不要爭對錯,聽見長輩的需求,才能開啟溝通的橋樑。
3.溝通以退為進
重點可能不在要或不要溝通,而是選擇以何種詞彙與語氣來溝通。溝通時可先描述長輩的需求與想法,並以請教、平靜的態度回應,或在資訊不正確的狀況下,試著提出正確的資訊,但記得試探長輩的態度,若有機會溝通,再表達想法。
4.差異很難,適時放下
當發現差異很大或溝通無效時,適時放下堅持,改天再嘗試。別忘了彼此仍是家人,有良好的關係,才有未來溝通的機會!
許多人習慣用逃避或隱忍的方式回應價值觀的差異,但這樣可能讓長輩以為你可以接受,而失去溝通的機會。如果某個價值觀對你而言,是無法妥協的底線,溝通請趁早,因為越早找到溝通方式,越有機會調整彼此的想法,也請記得溝通不是一次就結束!
作者:林韋君臨床心理師
(本專欄由新頭殼與台北市臨床心理師公會共同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