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爆炸時代,社會亂象也多,如何處理複雜的人際關係,成為現代人每天必修的課題,新頭殼特別與台北市臨床心理師公會合作,推出三個專欄,由臨床心理師們執筆,為讀者們提供一塊心靈沉澱的園地,三個專欄刊出的時間分別為: 《愛情紅綠燈》: 每月 3, 13, 23 日刊出 《親情芬多精》: 每月 6, 16, 26 日刊出 《職場多巴胺》: 每月 9, 19, 29 日刊出

在一次親職團體活動中,請家長畫出家人在做的事,以及未來家人在做的一件事。結果發現,大部份家長畫的是現在每個人在做自己的事,例如爸爸正努力工作,而對未來的圖像大部分是全家一起聊天或聚在一起的景致。「為什麼這些美好的事要等到二十年後才做呢 」?「現在要打拼,要努力才有以後的美好的生活」,是我們常常會自動浮現的理由。

其實在忙碌的生活或疫情期間,我們還是有很多機會,甚至更多機會在生活當下,跟孩子進行人生分享。刻意安排假期離開家裡,例如出國旅遊、到景點旅行是我們現代人常用的方法。在遠離家庭的時空下,在新奇景色催化下,確實是增進親子間交流的很棒機會。然而很多時候不需要額外的支出,只要把握生活當下,就有很許多機會跟孩子進行深刻的親子交流。

最近幾個星期酷暑逼人,然而傍晚的涼風卻是令人舒暢。於是,傍晚時刻帶著孩子到住家附近的麵包店買麵包,就在回程的路上巧遇了一個貓咪家庭。

「媽咪,你看!有一隻黃色的大貓。」老大說;「這裡還有兩隻小貓,好可愛喔!這裡還有一隻特別小的,牠怎麼叫不停呢?」老二問。「 牠可能想去找媽媽」我回答,「那怎麼辦?」老二焦急地問。瞬間我們的焦點全在落單小貓身上,這時候母貓壓低身子,戒慎恐懼看著我們。

「我們把這隻小貓抓到母貓那邊?」老大建議,「不行,母貓會咬你。」老二說。我說:「我們安靜等待,母貓會來用牠的嘴巴把小貓帶走,我們在這裡母貓不敢過來,我們先躲起來,看會發生什麼事?」

於是我們躲在角落,不久,只見母貓快步跑到小貓旁邊,咬著小貓的脖子往樹叢裡跑,其他小貓也跟在後面跑走。

看了這一幕,孩子與我相視而笑。孩子讚美說:「媽咪,你好厲害,你怎麼知道母貓會這樣把小貓帶走呢?」於是我帶領孩子進入年幼時光養貓的生命經驗:「那時候媽媽養了五隻貓…分別叫做瑪麗、約翰…,有一天瑪麗生小貓,我們幫牠在農舍角落做了一個新家,小貓調皮跑遠了,瑪麗就會這樣把小貓帶回來…」。

美好的親子交流在每個生活當下都可以發生,這些美好的記憶是送給孩子寶貴的禮物。

作者:黃素英 輔仁大學臨床心理學系教師、台北市天晴診所臨床心理師

(本專欄由新頭殼與台北市臨床心理師公會共同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