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限,近年來對父母而言,已是很熟悉的字眼。父母們都知道,當孩子有心或無意跨越大人心中的行為標準線時,就是必須設限的時刻。教養書籍都教我們要「溫和、堅定」;可是,那到底是什麼意思?成功的關鍵究竟是什麼?

坊間關於設限的文章及課程不勝其數,畢竟這不是個簡單的小議題。不過,本文想將重點放在其中的一個層面:信心。

大家或許曾聽過「自我應驗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這是在教育界廣為人知的概念。羅森索(R. Rosenthal)與傑克布森(L. Jacobson)這兩位學者,在1968年提出了「教室中的比馬龍效應」,告訴了我們,當老師對學生表明,他們是聰明、有潛力的,學生的表現也就如同老師所說的,證明了他們自己是優秀的;反之,學生若感覺到老師並不重視、也不看好他們的能力,他們的表現也就相對平庸。我們可以說,一個人被對待的方式,會很大地影響他的行為。

面臨設限情境時,我們可以想像孩子正身處艱難的風暴之中,他需要很大的力氣去克服它。此時,孩子能否成功,很大一部份關鍵來自身邊他人的態度。當大人在設限時,以溫和、同理而堅定的態度傳達出對孩子的信心「雖然困難,但我相信你可以」,孩子會對自己克服難關更有把握,進而成功做到。反之,當大人傳達出的態度是「吼又~你又來了!每次都這樣!你真的讓我很丟臉耶!你真的很不乖!你到底要我說幾次!」孩子所感受的,並不是大人對他的信心,而是責難和不信任;在大人的不看好之下,孩子成功跨越難關的機率也就更低了。

在此分享遊戲治療大師Gary Landreth所提出的設限三步驟ACT,以捨不得將手機還給媽媽的孩子為例。

1.Acknowledge 同理孩子的狀態:「影片真的好好看哦,捨不得關掉吼」。

2.Communicate 表達設限:「我們說好了,看30分鐘就要把手機還媽媽囉,我幫你倒數10秒鐘」。

3.Target 提供替代方案:「接著我們要去吃飯,有這兩間餐廳,給你選喔」。

上述ACT步驟,可能要重複許多次,請各位不要氣餒。最重要的是,要有信心!相信孩子能夠做到,也相信自己可以幫助孩子做到。Gary Landreth曾說過,「如果我們都不相信孩子,他又怎麼能相信自己呢?」下次遇到需要設限的時刻,請記得先深呼吸,告訴自己「我可以做到,孩子也可以」,在腦海中迅速演練一下要說的話,然後帶著信心,溫和堅定地去執行吧!

作者:王巧涵臨床心理師

(本專欄由新頭殼與台北市臨床心理師公會共同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