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爆炸時代,社會亂象也多,如何處理複雜的人際關係,成為現代人每天必修的課題,新頭殼特別與台北市臨床心理師公會合作,推出三個專欄,由臨床心理師們執筆,為讀者們提供一塊心靈沉澱的園地,三個專欄刊出的時間分別為: 《愛情紅綠燈》: 每月 3, 13, 23 日刊出 《親情芬多精》: 每月 6, 16, 26 日刊出 《職場多巴胺》: 每月 9, 19, 29 日刊出

指考放榜後,不論考好、考壞,人生的戰場不會只有一處,接著就要選填志願,似乎選對科系就代表了未來人生一帆風順,因此,不少父母在考完後就有意無意地「關心」起孩子的意向,並給予「過來人」的「經驗指導」;剛考完試的孩子,有部分人可能已經確立目標,在個人喜好及科系上已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但也有一部分,對於未來要就讀的領域方向一片茫然。

興趣特質與能力間的差距

選科系不若選組,科系又比分組更細,學校有時會讓學生做性向/興趣測驗,大考中心也有興趣量表可以施測,作為瞭解自己的方法。了解自己有興趣的領域、個人特質後,可以找出適合自己的學群,但有興趣不代表有能力,有能力的人也不一定有毅力,網路上可以很容易搜尋到各科系的介紹,包括必選修科目、未來發展等,都是了解一個科系領域的方法;在學習的領域也可能遇到困難、瓶頸,是否有毅力、韌性度過困難的時刻,也與個人特質、能力有關。因此,除了蒐集資料了解科系差異以外,善用學校輔導室資源也是在選填志願時的輔助方法。

以陪伴思考代替建議指導

身為17、18歲孩子的父母,是否已經將這樣年紀的孩子當成大人看待?是否能夠尊重孩子的意見想法?還是仍習慣以命令、要孩子接受安排的方式與孩子互動呢?想要與孩子好好討論志願的選擇,也得視過去都是怎麼和孩子溝通的,若慣於以「聽我的準沒錯」、「我吃過的鹽比你吃過的米還要多」這種態度要孩子接受,此時究竟填的是誰的志願呢?父母可以協助孩子分析利弊、互相傾聽彼此的想法,了解孩子可能有的問題或困難,畢竟,沒有人可以替另一人承擔他的人生。

如果你是剛考完的學生,恭喜你進入人生另一階段,未來的學習將不像過往那樣,你將變得更能夠獨立思考也更成熟,選填志願也許像一場賭博,但這絕不是賭博,學習的歷程將會成為滋養茁壯的養份,毋須害怕選錯科系,不同的路上有不同的風景,雙主修、輔系、轉系或是轉學考都是選擇,認識自己後投注熱情在喜歡的領域本身就是一件很棒的事,祝福你。

如果你是父母,恭喜你,因為你的孩子即將更為成長也更為不同,他們不僅更成熟也更能思考,孩子在做決定的時刻需要父母給予支持的力量,除了傾聽它們的擔心與困難,陪伴他們思考每一個決定後可能要承擔的後果,尊重孩子是一個獨立成熟的個體,會使親子在溝通時更順暢。

作者:洪梅禎 臨床心理師/臺北市立聯合醫院

(本專欄由新頭殼與台北市臨床心理師公會共同合作)

臨床心理師洪梅禎。   圖 : 洪梅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