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初,美國政府接連對中國祭出防衛措施和課徵懲罰性關稅,不久之後,同年3月美國總統川普簽署「中國經濟侵略備忘錄」,對中國進口產品課徵高關稅與投資限制,開出美中貿易戰的第一槍;中國也不落人後,不到12小時後提出報復措施,雙邊你來我往正式對外宣告美中經貿戰開打。

美中貿易協議先易後難 未來將進入深水區

回顧過去,美「中」之間曾有數次互提報復清單的經驗,美國分別於1991年、1994年及1996年對中國啟動「特別301調查」,中方都以報復方式來回敬,但多次角力的結果都是經過談判後順利落幕。因此,有部分分析認為這次的美中經貿衝突將也會出於一轍終將平息,不過也有論者認為現今的美中關係更為複雜,過去的經驗可能無法套用。

然而,情勢似有轉圜的跡象,今年(2020年)一月中,美中簽署了「第一階段貿易協議」,美中經貿衝突的發展更顯詭譎多變;然而,就其背後意涵則有兩個相逆又相向的面向值得關注。其一,這表示雙邊已同意進入暫時性的貿易休兵,整體情勢算是趨於和緩的方向;以及,以採購為主的協議內容其實是「先易後難」的暫時性談判結果,代表雙方對敏感議題仍無共識,尤其是攸關國際地位的科技競爭,未來進入深水區勢必難解且會越演越烈。

全球疫情肆虐 讓美中的矛盾更複雜且覆水難收

持平而論,可以預見的未來,美中經貿衝突要完全落幕仍有相當之距離,縱然雙方已同意透過交換允諾的方式,以換取達成暫停加徵懲罰性關稅的作法,但是,兩國走向經濟對立的態勢恐已覆水難收,這樣的關係並不會因為武漢新冠肺炎疫情而有所趨緩。此外,疫情病毒持續肆虐全球各國,美方一再質疑病毒起源自中國,甚至對中國隱蔽疫情與操弄WHO而深感不滿,讓美中之間的矛盾更為複雜且每況愈下。

根據美國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在今年1月下旬的報導指出,川普政府曾考慮安排商務部長羅斯(Wilbur Ross)訪問中國,就原訂2月生效的第一階段貿易協議進行商議,但最後因疫情延燒而取消,這讓許多外部專家擔憂疫情將使得中國難以兌現先前的承諾;無獨有偶,美國官方也承認疫情可能對履行協議產生影響,認為中國採購美國商品將會延遲,這增添雙邊後續談判的難度。

就連有關防疫的事物也挑起美中之間的敏感神經。二月中旬,中國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曾將履行協議的困難,都歸咎於美方全面限制雙方人員往來,這起因於1月底美國衛生部長宣布禁止過去14天曾有中國旅遊史的外籍人士入境,中方認為這是「沒有必要的挑釁」;此外,二月下旬,美國官方批評中國政府,禁止駐中的美國企業將生產的3M口罩出口至美國,聽說美國便下令4家美企回國生產加以反擊。

全美共識「不親中」 川普將強調經濟民族主義

近年來,美中關係急轉直下,尤其是經貿議題的矛盾更是直接,除了國際環境因素,以及各自對協議內容的認知仍有落差之外,國內因素也起了相當關鍵的作用;其中,川普將於今年底面臨連任選舉的壓力,尤以「Obama-Trump voters」選民對經濟就業的需求與期待,川普該如何兌現2016年勝選的支票,以呼應當時他所提出的「中國人偷了我們的工作」,將視他今年競選過程中的支持度高低而改變,當然這也直接反映在他對於美中貿易協議的態度。

整體來看,美中關係已經到了難以轉圜的餘地,尤其美國內部在處理中國議題的強硬態度上,已是橫跨國內跨黨派的共識,「批評中國」已成了民主、共和兩黨的共同語言,可以想像兩黨在大選中有關中國政策的策略,也將會競相爭取「不親中」的招牌,會是一場「把對手抹紅」的比賽。基於此,川普將不可能髮夾彎輕易改變對美中經貿衝突的態度與立場。

唯有不同之處在於,對中國履行「第一階段貿易協議」的態度將因國內情勢而略有調整,假若川普的支持度保持穩定的領先,那麼「有限度的容忍中國履約不力」的可能性就相當高,畢竟防止美國經濟受中國經濟衰退的波及,將有利於他保持選舉的領先;反之,如果川普的支持度不高,甚至選情出現白熱化的緊繃現象,那麼川普將會訴諸經濟民族主義,要求中國必須如期如實兌現承諾,畢竟美國外交建制體系的強硬立場將會出頭,這背後包括了中國美國商會、以副總統彭斯(Mike Pence)為首的共和黨建制派政治菁英及美國外交官僚體系的深層思維。

中國不吃素的 恐激化反美民族情緒

當然,中國也不省油的燈,歸納中國過去在面對外交衝突事件時的態度,倘若談判時堅持不退讓的態度,便會透過中國市民社會的動員體系來「操弄」愛國民族主義的意識,從1999年美軍誤炸中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事件、2001年中美軍機對撞事件,到2000年之後抗議日本釣魚台主權事件等,都顯示中國政府憑藉著強烈的民族主義浪潮劃出談判的底線,以作為對外強硬態度的後盾。

反之,當中國欲與他國政府(特別是美國政府)有所合作時,便會在國內試圖「平息」任何民族主義浪潮的聲音,包括美軍出兵伊拉克、美軍出兵埃及等;換言之,觀察中國市民社會是否出現高漲的民族主義浪潮,會是判斷中國與美國談判態度的重要依據。然而,因為美國正值大選年,加上疫情加劇美對中的敵視,以及國內政經結構的深層思維所影響,恐影響了美方是否輕輕放下,或是如期落實中方履行的態度。基於此,在雙方都高舉民族主義大旗時,衝突將會持續擴大,甚至鏈結地緣政治的對抗。

處於美中賽局夾縫 台灣難成局外人

以較可能情勢是,美中經貿衝突將持續無解,並進入「制裁-擱置-延緩」的循環之中,雖然出現全面性對抗的可能性不高,但美中關係修好如初恐難以樂觀,「邊打邊談」、「競(爭)而不戰(爭)」會是兩大國互動的常態。

至於台灣在美中賽局的狹縫中,恐怕也無法保持「隔山觀虎鬥」的態度,綿密的經貿、政治關係上更難以自身於外;因此,我們的戰略考量應以「形塑國內共識」、「提高自主能力」、「貢獻國際社會」為重,日前我們防疫成效就是一個形塑被世界需要的有利證明,未來應多加以重視才是。

作者:吳瑟致/大學兼任助理教授、兩岸政策協會研究員

本文轉載自《央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