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雙方在大阪G20峰會上達成共識,將不加徵新關稅並在下周重啟談判,令中美貿易戰趨轉緩和,而印尼大學教授、前印尼商務部長馮慧蘭卻認為,貿易戰雖使中國產能轉往具勞動成本優勢的國家,東南亞似乎因而受益,但其實是被置於更長遠的風險當中。

諸多跨企業紛紛將產能自中國移往越南、馬來西亞等具勞動成本優勢的國家,其中越南在2019年上旬對美國出口大幅增長27%,GDP更一舉增加至近7%之高處,但馮慧蘭則認為,這些短期利益是貿易戰對東南亞國家的「雙刃劍」,越南同時被美國「點名」,更因面對美國的單邊主義政策,不會處於一個平等地位,因此最好的情況就是回到基於規則和多邊體系的貿易框架中。

因為某些企業藉由越南轉口美國以規避關稅的緣故,美國商務部2日即宣布,對越南進口的鋼鐵製品徵收達456%的懲罰性關稅,馮慧蘭形容,這就像正在打架的「2隻大象」,爭的不只是貿易,還涉及科技與安全的問題,「對東南亞而言,如果我們不得不做出選擇該怎麼辦?而對印尼來說,已經有60%的通信設備是使用華為公司產品,若是美國向我們施壓該如何?這已超越傳統WTO規則與貿易,甚至還沒有規則可循」。

貿易戰充斥著諸多的不確定性,到底何時才會結束?馮慧蘭則指出,貿易戰的不確定性引起很多投資決策被延遲,而延遲是指多久?又或是硬著頭皮承受風險?但無論如何,都會造成經濟的虧損,而消費者則成為最後承受損失的角色,除非美國經濟真的因此受到牽連而下滑,消費者群起抗議才有可能有較大的決定性作用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