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六四」30周年,中國大陸原本一如往常,對此一政治禁忌向來絕口不提,媒體也三緘其口。不料,官媒《環球時報》英文版周一(3日)罕見地觸碰此一敏感神經,刊登題為<六四令中國對動亂免疫>的社評。文中將天安門事件視為中國社會的「疫苗」,指其「大大地提高中國在未來對付任何重大政治動亂的免疫力」。

在這篇社評中,《環球時報》支持中國國防部長魏鳳和星期日在新加坡出席區域安全論壇「香格里拉對話」時所稱,六四是「政治動亂」的說法。他提到,中央政府當年採取的行動結束動亂是「正確決定」。

值得注意的是,這篇英文版社評,並沒有在《環球時報》的中文版出現,也沒有提供網路版內容,是否出自官方定調和授意發文,只作為對國際形象修復的政治宣傳,再次體現了中國媒體報導的「內外有別」,仍有待觀察。尤其中美兩國正為了貿易戰和政治、外交、軍事等進行全方位的對抗之際,「六四」議題更可說是國際間共同矚目的歷史事件,輕忽不得。

文中指出,中共和中國政府已對「六四」做出定調,中國社會也對此有廣泛認識,遺忘事件是為了讓國家走出陰影、避免衝突,並協助所有中國人民面對未來。如今「六四」事件只是褪色的歷史事件,而非真實的糾纏。

社評將中國政府當年對「六四」的處理方式,形容為一座「分水嶺」,指其避免中國走向包括蘇聯、南斯拉夫等東歐前社會主義國家的下場。它強調,事件過後,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人民生活水平獲得快速改善,證明避免爭論的政策促成國家經濟起飛。

文中並提到,今天的中國顯然沒有重現30年前動亂的政治條件,因中國社會,包括知識精英在內,都遠較1989年時成熟。中國社會已看夠蘇聯、南斯拉夫和阿拉伯國家的政治悲劇,在政治上變得成熟後,「我們明確了解到國家的持續發展是透過進化,而非革命。也注意到現實層次的困難與複雜性」。

社評也稱,每逢「六四」便批評中國的海外學運領袖,對事件的理解還停留在1989年,無法代表中國民意;而中國人民也知道美國政府並非真的關心人權,只是拿「六四」做為挑戰中國的外交工具。文中強調,所有的噪音都無法真正影響中國,外部勢力發起的行動終將徒然。

社評同時指出,今日的中國在日益富裕下「已沒有政治條件」可以激起30年前的「那場騷亂」了。 「中國社會,包括其政治精英,現在比起1989年時要成熟得多」,社論如此認為。

海外媒體報導,這並不是《環球時報》英文版第一次就「六四」發聲。「六四」20週年時,該報就曾報導,「六四」在中國仍是無法公開討論的敏感議題;25週年時,則以社論強調中國在「六四」後取得的發展成績,並批評海外反華勢力對中國的攻擊。

到了2015年「六四」26周年期間,就一封在美中國留學生對「六四」屠殺真相致國內同學公開信,《環球時報》也曾發社評譏諷和打擊該公開信,反而引發中國網民對相關話題的興趣,社評隨後被當局撤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