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前年大幅縮編台灣《壹週刊》與《蘋果日報》人力後,壹傳媒今年持續在台灣賣樓拚現金;325日,壹電視大樓賣給中電開發的消息公告後,據了解,目前黎智英個人投資公司與壹傳媒旗下持有的不動產皆有處分計畫。

App   為全面收費制鋪路

根據《蘋果日報》對員工說明賣樓的說法是,「為了挹注更多資金來做轉型」;事實上,《蘋果日報》近期正積極推動數位「收費訂閱制」,預計從今年4月中開始,蘋果網路新聞必須要加入會員才能看到全文,這也是為往後全面展開收費制鋪路,終極目標是付費才能看到線上新聞全文。

因此,為了鼓勵讀者加入會員,《蘋果日報》已在手機App進行一陣子「動腦A」活動,近日每周一至周五晚上9點,都在網路上進行答題送現金遊戲,就是要大力衝刺App下載量;但據了解,壹傳媒為此也已燒了不少資金。

台灣《蘋果日報》從2017年起出現虧損,母集團壹傳媒更連續幾年出現財務赤字。為了減少人事費用,17年,《蘋果日報》開始推動外包制度,鼓勵同事離職外出開公司,成為供應《蘋果日報》新聞的外包商。

當時國際、地產、副刊三個中心都有主管離職,成為前東家的外包商,但因出走比例不高,對減輕人事支出效果有限,所以去年壹傳媒又將台北內湖原《蘋果日報》AB棟大樓以18億元賣給台壽保;而為了交屋給買方,今年41日起,《蘋果日報》員工已全部搬到對街的C棟,與《壹週刊》員工共同上班。

儘管已提前預告員工要搬家的訊息,但由於C棟原本多為行政單位、動畫、攝影棚設施,為了容納《蘋果日報》員工,很多空間根本還沒裝潢完成,加上倉卒搬家後變得狹小擁擠,也引發部分員工抱怨。

自從2002年來台發展媒體事業,壹傳媒主席黎智英因應業務需求,在台北內湖區大量收購重劃區土地,包括自建五棟辦公大樓給《蘋果日報》、《壹週刊》、壹電視使用,並以個人投資公司名義大量收購內湖工業區土地,據聞全盛時期多達萬坪以上,堪稱是內湖「土地公」之一。

知情人士透露,「黎智英是典型的香港人投資房地產模式,只買豪宅和便宜工業地。」據了解,黎智英不只在2000年前後,就逢低以每坪十七萬元買進台北市內湖舊宗段廠辦,後來更陸續以每坪二、三十萬元價格吃下內湖行愛路周邊七、八千坪工業區土地;甚至他還進軍新北市土城捷運永寧站周邊的閒置工廠,目前正申請變更中;商仲業者表示,一旦順利完成,價值都是翻十倍計算。

在豪宅部分,除了陽明山菁山路別墅,他還砸上億元買大安區豪宅「頂高麗景」、「仁愛吾彊」,以及中山區「東騰千里」,再將這些豪宅出租賺租金,手法靈活;但目前有部分已委託房仲進行處分。

出脫房產   賣掉內湖三棟樓

隨著壹傳媒財務狀況不佳,從一一年開始,黎智英個人陸續出脫內湖土地,壹傳媒去年又賣掉《蘋果日報》大樓,壹電視大樓日前以14.5億元處分;壹傳媒在內湖共有5棟大樓,有3棟已處分,目前D棟也持續透過仲介找買家,高雄岡山印刷廠也賣掉了,例如壹電視大樓(E棟)就是由寬頻房訊創辦人游世一賣掉的。

「現在黎智英賣樓的策略是,只要價格符合期待就願意放手,」商仲業者透露,黎智英在台灣投資的房地產分為兩種類型,其一是以壹傳媒名義購買的,例如《蘋果日報》大樓;另一種則是用黎個人投資公司港商盛至、羚越公司持有的住宅,「他甚至連陽明山別墅都透過仲介在賣,在台房地產,可能只會留下帶有租約的豪宅。」

根據香港壹傳媒年報顯示,去年集團營收約14.96億港幣,較前年衰退16%,稅後淨損也達4.77億元港幣,虧損年增21%;台灣營收也僅有5.69億港幣,比2017年減少15%,累計近3年壹傳媒虧損已達11.95億港幣(約新台幣47億元),與《壹週刊》全盛時期每周20萬本銷量不可同日而語。

2002年大舉進軍台灣的壹傳媒,不僅完全顛覆台灣媒體生態,但沒想到18年過後,媒體事業也面臨紙本刊物的不景氣,而當年無心插柳的房地產投資,竟成為救命仙丹,證明房地產才是黎智英一生最好的朋友。

(本文獲今周刊授權轉載,內容請參閱第1164期《今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