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相信用牡蠣廢殼也可以做成保養品與保健食品嗎?台灣優質水產長久以來深受海內外民眾喜愛,然而水產在被利用的同時也會產生大量的副產物,這些副產物因經濟價值不高,常被隨意丟棄,對環境造成不小的負擔,為了解決此問題,農委會水產試驗所透過創新技術萃取牡蠣殼、魷魚皮及魚類「血合肉」的特殊成分,成功研發出多款保養品及保健食品,不僅增加水產的應用性,同時也減少廢棄物,落實資源永續。

台灣每年產生的牡蠣廢殼超過 12 萬公噸,約為牡蠣產量的六倍,其中粗估有 10% 未妥善處理,大都閒置堆棄路旁,衍生惡臭或滋生蚊蟲等環保問題;魷魚為台灣的大宗漁獲之一,以 104 年為例,年產量26萬公噸,加工後的魷魚皮副產物達 2.7 萬公噸,過去大都作為飼料或肥料使用;而台灣常見的鮪魚如長鰭鮪、黃鰭鮪與大目鮪,於 104 年的總生產量逾 15 萬公噸,加工後則約可產生出 1.5 萬公噸的「血合肉」,因其含有大量的不飽和脂肪酸,易因氧化而有腥臭味與油耗味,多半用來製造魚飼料或寵物罐頭。

水產試驗所以創新技術萃取牡蠣殼、魷魚皮及血合肉等水產副產物的特殊成分,研發出「牡蠣殼珍珠胜肽的保養品與保健食品」、「魷魚皮霧化微脂體」及「海洋含鐵四物飲」等各類高附加價值商品,以科技成功將廢棄物轉換為再生資源,不僅提高水產剩餘物的價值及應用、進而增加漁民收入,更落實了資源永續的概念。

水試所克服鮪魚血合肉腥味並複合中藥研發「海洋含鐵四物飲」,產品經細胞實驗結果顯示其生物可利用率優於豬血和化學合成品,可作為鐵質營養補充品。   圖:農委會水產試驗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