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爆炸時代,社會亂象也多,如何處理複雜的人際關係,成為現代人每天必修的課題,新頭殼特別與台北市臨床心理師公會合作,推出三個專欄,由臨床心理師們執筆,為讀者們提供一塊心靈沉澱的園地,三個專欄刊出的時間分別為: 《愛情紅綠燈》: 每月 3, 13, 23 日刊出 《親情芬多精》: 每月 6, 16, 26 日刊出 《職場多巴胺》: 每月 9, 19, 29 日刊出

你知道去內地發展的表哥最近升副理啦,薪水翻倍漲!」「隔壁張嬸的女兒升主管了,過年準備給她媽媽包個大紅包!」「聽說你堂弟領一大筆年終獎金後,帶家人到歐洲度假!」

小志是個對自己事業有憧憬與抱負的青年。碩士畢業後進入知名企業工作,起薪不差,然而幾年下來因大環境不景氣,不但升遷機會少,五年來薪水幾乎凍漲,每年還得擔心年終獎金越來越少。每逢年關,總要聽婆婆媽媽們說著親朋好友的孩子在事業上有多麼進步,內心裡總覺得自己比不上別人。每次看到朋友在臉書上po出關於事業亮點的照片,小志總覺得有股莫名的壓力及自己不如他人的失落感,過年的團聚時刻老想迴避親友對他事業關心的話題。

臉書人生?臉書不等於真正的人生

當我們看到別人的成功時,往往忽略別人背後多次的失敗及辛苦的耕耘,那次成功往往經歷數十次甚至更多的失敗才獲得。多數人進行印象管理時,往往選擇好的事情分享,以塑造好的印象,因此臉書打卡常只選最耀眼,亮麗的時刻。以為他人臉書的打卡內容便是生活的全貌,必定是個美麗的誤解。

適度感到壓力是進步的動力

三十歲左右的職場青年常會對事業進行反思,透過人際比較發現自己的不足,反思的歷程本身是好的現象。然而研究指出壓力與表現呈現倒U曲線,因此適度的感到壓力能帶來進步;然而過當的壓力卻會讓自己陷入不能動彈或自我貶低的漩渦,此時需花所有的力氣處理情緒,而耗損解決真正問題的能量。

注意你的內在語言:別被大腦給騙了

內在語言(inner speech)是我們對自己說的話,不一定是客觀事實。內在語言很多時候是在自動化、沒有特別留意的狀態下發生,例如:看到同事升遷人,有人的內在語言是:「公司會表揚有努力的員工,那麼我的好好努力也有機會」;有人還會想「我也不差呢,為何升他不升我?」。

以認知心理學的觀點來看,即使發生同樣事情,因每個人對於事件的內在語言不同,產生的情緒及行動就不一樣。例如:看到同事升遷,若覺得這是會給新人機會的好公司,自然覺得有希望,未來願意在工作上付出更多努力;如果看到是覺得這樣不公平,對上司及同事產生不滿情緒,注意力自然放在打聽職場哪裡不公平,上司對哪位同事大小眼。

內在語言有一定的大腦基礎。英國的臨床心理學教授Charles Femyhough以功能性核磁造影(fMRI)研究主動內在語言的大腦活化區域;研究指出當人們對於自身經驗產生主動的,對話式的內在語言時,會活化大腦之Heschl’s Gyrus,此區與整合語言訊息,喘測他人想法,以及理解自己與周圍環境的經驗有關。此研究曾發表於科學人雜誌上。

因此,內在語言影響到不只是對自己的看法,還影響自己與周圍人的關係,也會因對未來事件的預期不同,而影響自己的行動。

修正內在語言,杜絕常犯的心理錯誤:說別人好,不等於說你不好

人是社會的群體,會很自然地會進行人際間的比較。一個人際比較常見的錯誤就是聽到說別人好,就等同於自己不好;聽到說別人不好,便覺得自己還行。職業生場不是零合的賽局,這樣的想法有失客觀。別人無心的一句話語,可能轉換成你自己的內在語言,反覆在頭腦中撥放。

例如,當媽媽說:「你表哥去內地闖蕩,薪水翻倍漲」;與其對自己說「我真是不如表哥」,不如對自己說:「每個人都有自己想走的路,該好好思考如何想在現有的職場上發揮」。當鄰居的大嬸說:「隔壁張嬸的女兒升主管了」,與其對自己說:「我怎麼五年了還是基層員工」;不如對自己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節奏,頭五年我先求累積一定的實力及積蓄,讓我更有餘裕來評估是否轉換跑道。」

人最大的敵人往往是自己。別人無心的一句話或是一個提問,往往被自己轉換成自我貶低的語言,每天無數次地攻擊自己。唯有放棄人際比較常見的錯誤,覺察並修正自己的內在語言,以更全面客觀的角度詮釋外在事,才能戰勝內在自我貶低的小劇場,演出屬於自己的亮眼劇本。

作者:顏孝羽 / 上海和睦家新城醫院 上海人幼 臨床心理師

(本專欄由新頭殼與台北市臨床心理師公會合作)

顏孝羽臨床心理師。   圖:顏孝羽/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