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爆炸時代,社會亂象也多,如何處理複雜的人際關係,成為現代人每天必修的課題,新頭殼特別與台北市臨床心理師公會合作,推出三個專欄,由臨床心理師們執筆,為讀者們提供一塊心靈沉澱的園地,三個專欄刊出的時間分別為: 《愛情紅綠燈》: 每月 3, 13, 23 日刊出 《親情芬多精》: 每月 6, 16, 26 日刊出 《職場多巴胺》: 每月 9, 19, 29 日刊出

小怡是個對工作及自身要求很高的人,工作5年,為了精進專業,慕某大企業名聲,辭去故鄉高薪的工作,離鄉背井到知名企業工作,沒想到,才來兩個月,卻捲入同事間的派系糾紛,某次晚上加班時,在辦公室和同事起了口角。

這次口角讓她對原本憧憬的企業失望。隨後,辦公室中的耳語,同事、主管們的一言一行,她都覺得是針對她而來。壓力大的她頓時失去離鄉背井的意義。「如果知道他們是這種人,我就不來了。」「人是會受影響的。我要趕快離開,我不想變成跟他們一樣。」才來公司四個月,小怡便興起離職的念頭。

像小怡這樣因職場人際衝突而掙扎去留的人不少,但在做任何重要決定之前,建議先停下腳步分析情勢。

分析一:用「個人,概括,長期」的悲觀金三角看待壓力,無望感倍增

依據貝克(Beck)的認知理論,對不好的事件,以個人、長期、穩定出現的觀點詮釋,很容易產生憂鬱的情緒與無望感。說明如下:

個人化詮釋:只有我才遇到這種事;他們只針對我。

概括地詮釋:所有的事情都是這樣,幾乎每一件事情都針對我。

長期性地詮釋:他們以後會一直針對我了。

小怡覺得大家都針對她,而且以後一定是這樣了,不會改變,因此,對自己在這家公司的前景與未來產生無望。

分析二:若工作中欠缺同儕支持,耐挫力打折。

工作不只是完成任務的成就感,與人相處的歸屬感更加關鍵。研究顯示歸屬感與職場幸福感息息相關。依據馬斯洛的需求理論,人必須在「隸屬與愛」的需求已獲得滿足之條件下,才可能在工作上精進與自我提升。

賓夕法尼亞大學“Penn CLO and Medical Education”計畫負責人安妮·麥基(Annie McKee)在著作《如何找尋工作中的幸福感》(How To Be Happy At Work)表示,儘管很多書籍都強調別和同事當朋友,她卻認為戰友的重要性。訪談中她提到「一直以來,我們都被告誡別和同事做朋友,因為這樣做很危險,還可能影響你的判斷。但我不這麼認為。我覺得我們需要在工作場所感覺像回到了家,獲得歸屬感,與我們所尊敬、也同樣尊敬我們的人為伴」。

離鄉背井的小怡失去家人支持,要適應新工作,本身已是壓力,不料在新公司還沒找到談得來的人,又和同事起口角,累積起來的壓力,沒有好的同儕關係作為緩衝,讓她失去對企業的歸屬感,產生向外的推力,因此升起離職念頭。

三步驟分析自己面臨的困境

1.以「客觀金三角」看待壓力,先客觀才能樂觀。

客觀三角就是指當壓力事情發生後,以「情境性,特殊性,及短期性」來詮釋事件,先有對事件客觀的描述,才可能有樂觀的想法。具體做法就是當衝突發生時,多注意情境因素:問題可能不只你遇到,不是每一件事情都是針對你,即使真的和同事起衝突,關係也不一定會一直惡化下去。客觀與主觀的想法比較詳見下表:

 


找到職場中志同道合的夥伴很重要,但需找到適合的同儕,方能客觀的分析情境,共同想出改善問題的方法。至於誰合適自己,則因人而異,一個簡易的判斷方式是如果問題因你們的討論而改善了,則是適合討論的同事,反之,若衝突因你們的討論而擴大,甚至越演越烈,那這位同事可能不是個合適的人選。

工作中的歸屬感和工作滿意度息息相關。跟壓力有關的研究一致證實同儕支持可適當調節壓力。同儕之支持雖不能消除壓力源,卻可以調節壓力。

2.和同事友好,才能在工作中找到歸屬感。

小怡覺得自從爭吵後主管和同事老針對她,且一直都會如此,但客觀事實不一定如此。首先,她的同事可能不只是對她;該企業中也有與她志同道合,持續與她一起往相同的目標努力的同事。如果小怡能換個思考向度,或許她的感受會有所不同。

3.不能改變衝突的事實,但可以改變如何回應衝突。

人身為萬物之靈,可貴之處就是在外界刺激和我們的行為反應中永遠都存在選擇。當衝突發生時,我們可以選擇激烈的反應,也可以選擇先暫停,思考一下當中的矛盾點。我們可以選擇用悲觀三角看待衝突,也可以選擇用客觀三角評估情勢。如果你正受著工作中人際關係的苦,請把時間軸拉長,以五年後的角度看看現在的自己,這段壓力給你帶來的學習與體驗,或許會有不同的感受。人生沒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數。為壓力與苦難尋找意義,才能化阻力為推進的動力,客觀地做出每一步重要的抉擇。 

作者 : 顏孝羽  上海和睦家新城醫院   臨床心理師

(本專欄由新頭殼與台北市臨床心理師公會合作)

臨床心理師顏孝羽 。   圖 : 顏孝羽/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