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廣播電台》製作推出一系列以轉型正義為主軸的節目--「開放歷史」;透過歷史學者、政治工作者、文史工作者等,以口述的方式,講述威權、白色恐怖時代的感人故事,紀錄台灣人為民主自由奮鬥的經驗與歷史。《新頭殼》取得央廣授權轉載,讓大家進一步了解過去這些鮮為人知的歷史和故事。

今天主要談台灣八0年代學運的第三個階段「蛻變期」,時間是從1988年的7月到1990年2月,這段時間剛好落在兩個重大事件的中間,一是蔣經國過世之後,台灣政經情勢有了新的轉變;一個則是1990年3月野百合學運發生,蛻變期就是在這段期間內所發生的重大變化。

針對台灣政經情勢發生的轉變,國民黨政府也採取了因應措施,一是校方的改革走在學運團體前,推出很多自由化政策。一方面校園自由的空間多了,但是如果學運力量還比較薄弱時,反而會因應不及,相對空間也就因此而限縮。第三、因為行政資源撤退了,學生政府必須擔負起像是代收學生會費等行政工作,許多學生不願意繳交,導致學生會費收入急劇下降。但好處是學運多元化。因為學運整合失敗,彼此各自為政、尋找議題,導致議題與組織趨向多元化。另外,政治自由化所帶來的開放空間,也使得各種新團體陸續成立。

蛻變期學運有三個重大特色:一、大學改造的面向更豐富;二、社會實踐增多;三、政治抗爭更深化。在大學改造的部分,第一、大學法雖然不再成為焦點,但還是一個凝聚各校學運團體的重要議題。第二、教授團體也開始加入,大學法成為學生與教授共同聯手抗爭的議題。而一些教授團體在80年代末期、90年代初期也陸續出現,例如:「澄社」在1989年成立;「大學教育改革促進會」(簡稱學改會)也在1989年成立、「台灣教授協會」(簡稱台教會)在1990年成立。第三、學運對大學法的抗爭,已經不再局限於大學法本身,而是將大學法與國會改造以及關心弱勢結合。第四、學運對大學法的抗爭行動,不再限於演講、座談以及溫和的請願,而是採取比較衝突性的行動。比較明顯的是在1989年9月28日有關大學法的遊行,有一千多位教授及學生參與,其中學生占大多數。

另外,新議題也隨著資本主義深化及政治自由化而開始產生。許多學運團體認為,要批判大學或社會,必須針對政經結構進行更深入的研究。新議題的一個明確的例子就是1989年5月24日,淡江大學發起抗議房租聯合不合理漲價的行動,而類似的活動到了90年代、甚至一直到今天都還持續存在。而除了新議題之外,新團體也陸續出現。新團體也分為四類:第一、原有社團的轉變。例如:中央大學「三民主義研究社」在1990年改名為「福爾摩沙社」;第二、原有的地下社團合法化。例如:北醫的「抗體」與「解體」合組為「文化社」,東海大學的「東草」成員,分別成立了「大肚山社」及「人間工作坊」;第三、單一議題性社團的成立。其中又可分成四大類,第一種是「台灣意識」社團增多。例如:台大「台研社」、輔大「台研社」等。第二種是環保團體增多。例如:台大「環保社」、東海「環科社」等。第三種是女性研究團體成立。例如:台大「女研社」。第四種是綜合性的社團。例如:東吳大學「蘇菲雅」、淡江「當代中國」、台大「傳真」等。第四、學運抗爭型態有一個重大轉變,就是劇場運動的加入。也就是小劇場運動在這段期間是很重要的特色,一直到今天,小劇場也一直是學運團體抗爭社會事件的一個重要活動。

大學改造的第二個階段,很多學校的學生政府紛紛成立,但這方面相對於整個校外活動卻顯得薄弱,畢竟學生對於校園公共事務的參與程度不夠,且學生流動性高,學生政府很難成為一個穩定的行政團體,以及校方始終把學生政府視為學生社團,無法與校方平起平坐,所以各校學生政府雖然如雨後春筍般成立,但一直無法紮根。

在社會實踐增多的部分,80年代的特色有三點:第一、寒暑假下鄉行動固定化;第二、調查方式走向直接介入抗爭;第三、透過社會團體中介進行參與。而有關社會實踐,最早出現的是1986年7月鹿港反杜邦運動,台大與非台大系統都加入,到了1988年上半年,社會實踐形成一股風潮,從農運到環保運動都有加入。學生參與農運在1988年5月20日那一次,雖然不是主導力量,但在日後聲援的過程中,許多學生因為參與聲援被逮捕,成為1988年重要現象。而除了農運之外,環保運動也在各校成為普遍趨勢,到今天為止,環保運動在學生團體裡也是主流。之前提到過「民學聯」是學運團體中標榜社會實踐最積極的一個團體,所以不管是農運或是環保運動,常常都是由「民學聯」主導。

再談到環保運動的參與,從1989年寒假到1990年寒假的「清流行動」,是針對全台灣河川污染的情況所做的大規模調查,涵蓋從北到南的河川,可說是民學聯和高雄社運工作室的合作運動,所以在1988年5月20日,農運沒落之後,學生團體就從環保議題中尋找方向,一直到現在為止,環保運動都還是學運的一個重要指標。而之所以走向社會實踐的理由也很簡單,就是因為在校園裡面的運動受挫,無法實際紮根,使得學運團體投入社會實踐做為延續生命力的重要方向。

至於政治抗爭的深化部分,之前提到台灣學運的兩大源頭是台大和輔大,他們在源起時都強調學生政治意識的重要性,校園運動則從大學法開始,以台大為主的「編研會」將議題上升為國會改造、甚至憲法改造。另一方面,台灣意識也隨著台灣認同和政治運動的發展有進一步進展,於是台獨運動也在這段期間在學生團體慢慢醞釀。

蛻變期的政治抗爭大概採取兩個方式:一個是對蔣家統治圖騰的批判;另一個則是二二八紀念活動為主。前者包括1989年5月「圖騰與禁忌」抗爭活動,後者則是1989、1990連續兩年,學生都有舉辦二二八紀念活動。

此外,學生團體也開始投入外界選舉,但與以往不一樣的是,以往學生參與政治大多是打零工方式,但到了蛻變期,很多學運團體集體加入,許多文宣甚至由他們包辦,於是慢慢從打工小弟到實際投入政治運動的參與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