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校長遴選今天(29日)進行第二場說明會,中研院士、台大財金系講座教授管中閔表示,參加台大校長遴選,就是下了決心改變高教、重建民間社會力量的起點。他強調,曾在政府部門工作,讓他了解行政體制所受的束縛與侷限,更加體會不能寄望於由上而下的變革路線,必須回到由下而上的社會變革路線,相信台大是驅動高教改變,乃至台灣社會變革,最具樞紐作用的具體場域。

管中閔表示,過去大學都在講台大,都會說是高等教育的首選,學術的標竿,以及創新創意的來源,台大是台灣國際的門牌;但是現在出國的高中生達到1600人到國外唸書,而且以20%的速度再增加,大家選擇高教不再選擇台灣。管中閔指出,台大在亞洲只是中段班排名,但是多年前,台大和新加南洋大學、香港理工大學的排名,相去不遠;現在已有差異,這些消長,是令人擔心的地方。

台大的排名下降,大家直覺是經費不足,但台大的困難就是在經費嗎?其實我們有更深層的問題要解決,他也表示確實也不少人感到焦慮。我們的台大的問題不只是排名或經費問題;關鍵是要「變革」。他認為,在2028年以前,是台大創校百年的關鍵時刻。

管中閔特別提到未來台灣高教將面臨的全球化海嘯、少子化海嘯;如果台灣高教不具競爭力,少子化將使高教形象與文憑價值進一步崩潰。海嘯浪一波波襲來,將造成不可逆的人才出走,以及學生與教師的人才流失,這是當前需要面對的問題。而近來亞洲高教需求強勁,亞洲地區學生流動增加,亞洲高教市場已出現空間,這也是台灣高教的機會。他並指出史丹佛大學,認為訓練學生擁有適應時代變遷和解決問題能力,才是適合的教育模方式,為此也提出「亞洲旗艦計畫」。

管中閔並提出,驅動台大的三大引擎,首先打造TSchool創意平台,建立終身學習的人才基地,其次發展 C School創意平台,一年內成立團隊,邀請全校教職員、學生和校友共同參與討論與激盪,並舉辦論壇,廣邀外界學者專家 參與,共同規畫台大2028藍圖。目標是為了培育不同背景的學習者,認識不同文化和思維,以及亞洲的產業、NGO、環境與時局等各面向,透過具體個案實作,養成具有破格思考與創造力的新時代人才。

第三要推動U School國際學區,未來要設立國際分校園區和國際學院;結合台大與台灣科技大學系統的資源,與國際名校深度合作,成立合作學院或設立分校,並以創新作法突破當前法規限制;目標要深化台大國際化程度,協助帶動台大學研與產創的提升,建立台大新的國際品牌。

管中閔也提到台大在攬才的病弊,大家常說我們找不到人才,但是台大還是有系、有老師坐在那兒等人才來,老師應主動和世界競爭人才,積極參與國際市場人才競逐。而台大學生在提問時表示,香港理工大學招了很多陸生作研究,所以表現很亮眼,台灣缺少博士班人才,卻又限制陸生領取相關補助。管中閔認為,必須提供誘因,否則是沒有辦法吸引學生來台大唸書。

管中閔也提到在政府服務的經驗,並體會不能寄望政府於由上而下的變革路線,如果回到由下而上的社會變革路線,相信台大是驅動高教改變,乃至台灣社會變革,最具樞紐作用的具體場域。

以下為【管中閔教授治校理念說明】-台大學生會記錄、整理  


管中閔教授以「臺大2028-未來大學,驅動未來」做為整體理念發表,認為臺大雖作為高等教育的首選,然卻面對教育競爭力、人才競逐、研究創新及國際學術地位的質疑,因此管中閔教授以國際排名及學校經費切入,認為臺大應在系所結構、教師評鑑方式及學生學習環境作出改變,並提出「變革」是臺大唯一的出路,這四年將是航向臺大2028創校百年的關鍵時刻,並引入其對臺大未來的願景:
 
▍亞洲旗艦計畫-由現代大學到未來大學
面對全球化及少子化浪潮造成不可逆的階層出走及人才流失,管中閔教授提出「亞洲旗艦計畫」以積極佈局亞洲高教市場,並以C School(思考未來)、U School(連接國際)及T School(立足臺灣、終身學習)作為三大面向。
管中閔教授指出,C School將為亞洲旗艦計畫的創意平台,目標為培育不同背景的學習者,以認識不同文化和思維及亞洲的產業與環境,並表示若成為臺大校長,將在一年內成立團隊,邀請全校教職員、學生和校友共同參與討論、激盪,一同規劃臺大2028藍圖,也將是臺灣高教的未來藍圖。
管中閔教授也提出以U School將作為國際分校園區,結合臺大與臺大系統的資源,與國際名校深度合作,成立合作學院或設立分校,以建立臺大新的國際品牌,並以T School作為人才基地,成為臺大學生與校友的終身學習中心,推動延伸教育與開放學習,鼓勵校友工作後重回校園學習新專長。此外,管中閔教授也點出C School、U School及T School在臺大即有基礎,例如:臺大創新設計學院、國際學院及進修推廣學院。
 
▍學術卓越,非線性獎勵 制度
管中閔教授提出以學術貢獻、產業價值作為評價標準,而非論文數量,並以多元和國際標準鑑別卓越研究與貢獻。於爭取傑出人才面向,管中閔教授也認為,未來應積極參與國際市場人才競逐,調整延聘制度、增加彈性,並提供具競爭力薪資、科研經費與其他待遇,同時以專案爭取資深傑出人才和團隊,也將鼓勵校院系主動爭取資源上合作,以具競爭力的整體政策方案,讓制度配合人才,而非人才遷就制度。
 
▍爭取高教經費,彈性使用校務基金
管中閔教授引用傅斯年前校長所說:「要上吊,辦學校」,顯示經費爭取的困難,並以爭取高教經費與校務基金的使用彈性,及推動「臺大投資基金」投資臺灣新創、創造未來資金循環活水,作為未來臺大經費使用的政策方向。同時指出其未來若成為臺大校長將積極投入募款,擴大募款專責辦公室,並善用校友資源、拓展募款網絡,另於增加收入來源面向,將以推動在職教育、延伸教育及全額付費國際學生作為執行方向。
 
▍現場重點提問
問1:教授您於簡報中提出學術倫理與學術評鑑的探討,想請問您認為臺大的學術倫理遇到什麼困境,及如何改善?

答:學術在我們大學時代及研究所時代即應培養,並非形式上的制度監督,而是每位學者的自覺。制度上的學術倫理要求,應為最低標準,而在教師心中應有更為嚴謹的自我要求。
問2:教授剛剛提出的亞洲旗艦計畫,想必將花費許多經費,加上新任校長上任時,高教深耕計畫也將確定,想請問您在支出增多及可能的經費減少上,您將會如何分配各文理學院的經費?

答:經費在僧多粥少情況下,我們在研究的經費、學生的支持上不會打折扣。雖目前高教深耕計畫不太確定,但將在助理經費上與學生經費上有更有效率的運用。
問3:詢問教授目前國際學院沒有硬體化的設備規劃,另臺大本身整體英語環境未臻完善,且可能花費3000多萬元,在花費如此多的情況下,想請問將以何具體的理由與誘因吸引國際學生前來臺大?

答:相較中國大陸,臺大可以提供的優勢,是我們不會干涉政黨、學術自由,且長期以來我們就有許多國際合作經驗做為基礎。另於投資金額可分為設備投資與技術投資,因此並非全面經費皆為臺大吸收,臺大設備及校地構成我們可與他校合作的基礎。
問4:臺灣面臨眾多議題,如:高齡化、毒品問題、住宅權、性別及原住民權益等,未來您將如何使臺大與本土社會有更強的連結,並整合與社會高度連結的科系資源,以貢獻臺大的社會責任與領導力?

答:我認為學生應在臺灣的實作中間去學習,且將所學用於更為廣泛的領域,在議題的切割上,並非單一切割本土議題與國際議題,此外也應給本土的議題更為新型的操作模式。

台大校長候選人管中閔表示,不能寄望由上而下 國家機械的改革,必須回到由下而上的社會變革路線。   圖:陳香蘭/攝